互联网巨头保险战即将开打 谁会是最后的获胜者?

2019-08-20 10:36:40
小谦
互联网+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保险业务截止2015年渗透率才达到9.2%,也就是说在这个领域还有超过90%的空间待开拓。而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我国互联网保民渗透率不足30%,只有27.7%的网民在互联网上购买过保险,互联网保民和网民之间存在巨大缺口。

互联网保险一直是各行各业的一块“香饽饽”,但很多互联网公司苦于“无证驾驶”迟迟未能正式入场,不过很快,牌照将不在成为阻碍互联网平台进军保险市场的理由。

就在8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允许有实力有条件的互联网+平台申请保险兼业代理资质”。也就是说,国家正式宣布开放互联网平台经营保险业务的资质。

虽然“有条件有实力”这样的标准并不明确,但是诸如BATJ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自然是不用考虑这个前缀的。那么新政策的出台,会让这个市场硝烟四起吗?在这些流量巨头纷纷入局保险市场的情况下,谁又会成为最后的获胜者呢?

开放保险兼业代理资质,互联网平台数千万元求购专业保险代理牌照时代的终结

在新政策出台之前,互联网平台想要开展保险业务,需要购买保险经纪或者保险代理牌照,或者参股进军保险业务。在形成“一照难求”的局面之后,很多互联网公司选择在股权市场求购,这也让很多保险经纪公司市价水涨船高。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称,一家业务范围仅限深圳的保险中介曾报价2500万元,而如果经营范围是全国,则价格可能更高。在新政策出台之后,天价牌照时代可能面临终结。

除了免于牌照苦恼,新政策还能给互联网平台带来三大利好:首先是互联网平台的身份合法化,保险行业一直属于特许经营行业,国家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没有给相对新生的互联网平台一个合法经营的身份,让其受到牌照限制。这次新政对于有实力经营保险业务又苦于缺少牌照的互联网平台而言,无疑是个好机会。

其次就是激活供给侧,降低运营成本,少了天价牌照费,让更多的互联网平台参与互联网保险业务,激活整个人行业市场;制定行业标准,提高准入门槛,“有实力有条件”肯定不是随便说说,如果不管任何资质的让互联网企业参与保险业务,肯定会造成市场的鱼龙混杂,为了让市场良性运转,资质审核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其实这次政策对于BAT、美团、滴滴等互联网巨头而言并没有带来明显的变化或者说利好,因为早在开放资质之前,这些巨头们就已经通过重金购买获得了多个牌照,入局互联网保险市场了。

这次新政,最有可能的是让更多中腰部互联网平台加入进来。这些在过去没有资金能力购买牌照的中腰部企业们,在这次开放资质之后,可能让互联网保险行业迎来新一轮的洗牌从而带动爆发式增长,优胜劣汰是社会生存法则,最终剩下的才是优秀企业。

只是,在互联网红利期不再的现在,互联网保险市场已经很难再单独成长出一个独角兽企业了。不论“小弟”们如何努力,最终互联网保险还是会沦为巨头们的斗兽场,整个市场最后肯定还是被巨头们瓜分。

从重金收购牌照到网络互助,流量巨头早已想尽办法布局互联网保险业务

互联网流量巨头们在积累了足够的用户和数据后,就需要开始用金融将流量数据变现,而保险业则是最被看好的领域之一。在大数据的支撑下,互联网+保险可以精准定位客户,合理匹配满足客户需求,可谓是一举多得。

据东方财富讯报道,2011到2016 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从32亿元至2016年峰值2299亿元,增长71倍。之后随着监管“保险回归保障”的号召,整体规模从17年开始有所回落。

2017年共计117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实现1835亿元保费。2018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规模发展势头持续放缓,全年累计实现规模保费1193.2亿元。

虽然目前互联网保险市场增速放缓,但是看到商机的巨头们,早已入局互联网保险业务,想要通过保险来增加流量变现途径。

严格意义上来说,第一家入局互联网保险的巨头企业是网易。网易保险在2011年就正式上线,与一家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第三方保险直销平台,用户可以在线进行投保,涵盖车险、意外险、健康险、家财险等险种,实现一站式保险自助购买体验。

网易之后,BAT纷纷入局,新锐派京东、滴滴、头条也跟随“下海”。据“金融1号院”不完全统计,在如今的互联网保险江湖中,除了BAT这三个“老牌”互联网巨头之外,以京东、滴滴、头条、苏宁、小米、新浪、网易、唯品金融、国美为首的各界互联网平台,也早已涉足保险领域。

早先入局的BAT都是花了大价钱买牌照,入股保险公司或者保险中介。这次开放资质之后,

互联网保险领域肯定又会出现一番新的竞争场面,在整个市场占有率不足10%的情况下,剩下的90%都是互联网平台们想要去抢占的份额。

可以说,这些流量高度集中的互联网巨头们在保险市场的战争将正式开始,那么这些巨头们在保险市场谁有又更具优势,并将最终胜出呢?

阿里巴巴在保险领域早已轻车熟路。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阿里巴巴已投资和创办的公司有众安保险、国泰财险、信美相互、杭州保进保险代理四家企业。而阿里巴巴体系内保险业务则由蚂蚁金服在深耕。

据蚂蚁金服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平台正式成立于2015年,其保险事业群团队已超过200人。截至去年年底,用户通过蚂蚁金服保险平台获得保险保障近200亿单,全年线上理赔超过40亿笔,已同100余家保险机构深度合作,服务消费者已达5亿人。

可以说,阿里巴巴有了支付宝这个最大的入口之后,做起保险是水到渠成。因为在用户印象中,支付宝就是用来“花钱”的,那么通过支付宝买保险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淘宝天猫的购物险、退货险、运费险等一系列配套保险也已经成了网购标配。

而且阿里巴巴因为入局早,占有先发优势,在别的平台还在没有搭建好业务模型之前,阿里巴巴就已经推出新型特色保险产品“相互宝”了。

在蚂蚁金服这样的流量平台极力推动之下,“相互宝”已然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互助社群,最新的数据显示,成员已经突破8000万人,且数字仍在快速成长之中。这可以说是网络互助的一个示范模板,开启了网络保险的“轻时代”,阿里在产品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制造了网络互助的爆款产品。

而腾讯通过小程序,也构建了自己的保险体系。截至2019年6月,微保小程序月活用户达2900万,连续近一年位居保险类小程序排名第一。微保WeSure是腾讯首家控股的保险平台。目前已与泰康在线、中国人民财产保险等18家保险公司合作。

小程序是微信连接B端与C端的最佳通道,拥有微信这个国民社交APP,腾讯通过小程序做保险更容易产生裂变,毕竟依靠熟人圈卖保险比纯粹的业务员销售更容易获得客户信任。

除了腾讯、阿里之外,百度作为全球排名第四的流量网站,拥有无可比拟的流量优势,且搜索引擎始终是用户信息咨询的主要通道,用户依赖度高。而滴滴应该是最能构建保险消费场景的互联网企业了,毕竟出行安全是每个人都会考虑的问题。

总之,这些巨头们立足自己的“本土领域”,基于底盘,在拓展互联网保险业务上面都各具自己的特长与优势。虽然不知未来最终谁能够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长期割据的局面是必将经历的。

那么未来互联网巨头们可以从保险业务的哪些方面来竞争,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

有经济学家坦言,保险是最难卖的,因为客户需要先付钱才能享受服务。所以针对保险业务这个硬伤,支付宝推出的“相互宝”产品,采用后付费,或者先期少量缴费的模式,有效减少“前期需要付出大量金钱”所带来的决策成本,获客效率大为提升。

未来,“网络互助+商业保险”的模式,会是最受欢迎的互联网保险售卖模式,因为这个模式一方面迎合了社会大众的健康焦虑心理,另一方面又切合了大多数人平均收入仍旧低下的现实。

除了网络互助模式外,互联网保险要想拥有更好的业绩,就要考虑保险场景的构建,依托特定的互联网场景激发用户的保障需求,保险的需求度才会相对较强——比如在航旅出行场景下用户购买意外险的意愿更强,在众筹平台下用户对健康保障有更直观的认识,健康险的转化率会相对提升。

那么针对不同的场景,这些互联网平台可能就会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产品满足需求,凭空进入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平台如果与保险公司合作,就可能省去很多成本。

虽然互联网保险业务处于上升期,但是传统的老牌保险公司如平安保险、中国人寿这些在消费者心里还是比较权威的,如果能够与这些保险公司深度合作,就能够获得品牌赋能,减少一些阻碍。

国内渗透率不足10%,互联网保险市场前景广阔

与传统保险公司相比,互联网保险平台拥有更灵活的产品机制。相比于官方自营渠道,第三方网络平台拥有更多的用户场景,并且专业保险中介能可以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二者不仅是转变了销售方式,更是赋予了更多互联网保险的核心意义。

具体而言,互第三方联网保险平台拥有天然的渠道优势。因为保险产品具有低频、非刚需的特征,在用户触达和获客方式越来越互联网化的当下,单纯的流量模式并不能完全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低转化率导致获客成本居高不下,而第三方网络平台如滴滴、飞猪、淘宝、京东这些,本身就具备的完整的消费场景,保险的嵌入非常自然,只是“顺带”的事情。

在产品方面,互联网保险以用户为中心,依托于海量的用户数据,能够重塑传统保险公司原有的产品设计方法、定价方式及承保风控模式。产品类型更加多样,除了重组再造传统险种之外,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定制的互联网新型保险产品。

作为服务业,在渠道和产品创新的基础上,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用户的保险购买体验是互联网保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可以说互联网保险解决了传统保险公司的客户痛点,极大的节约了客户的决策成本以及购买流程。

但是,即便拥有这么多优势的互联网保险市场在整个保险行业的占有率却仍旧很低。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保险业务截止2015年渗透率才达到9.2%,也就是说在这个领域还有超过90%的空间待开拓。而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我国互联网保民渗透率不足30%,只有27.7%的网民在互联网上购买过保险,互联网保民和网民之间存在巨大缺口。

这中间巨大的市场空白等着互联网企业来填补,在这次开放资质之后,中腰部互联网企业的涌入则可能让这个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而在市场爆发之前,巨头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护城河,一定会采取措施来预防新锐势力的冲击。

在巨头们竞争之外,还应该意识到互联网保险平台的服务不能停留在前段销售阶段,毕竟客户最重视的还是理赔和服务,像保险这种低频非刚需的消费,需要高度重视客户体验。

最后,开放互联网平台的兼业保险资质,不论是对于互联网平台还是保险行业来说都是一件利好的事情。未来保险业务互联网化是趋势,在这个趋势中,各互联网平台如何在市场里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毕竟除了互联网第三方平台外,传统保险公司肯定也在寻求转型。

不过,不管企业竞争结果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消费者购买保险的体验在竞争中会越来越升级、便捷。

收藏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邮箱:xiali@infoo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