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还需要谈恋爱吗?

2019-07-11 09:15:50
风灵
大数据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大数据的发展让计划经济成为了可能,甚至一些着名的企业家都持这样的观点。在大数据时代,与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所有数据似乎都唾手可得,并且能够瞬时传递,这样,计划者就能很容易地获得原本得不到的分散信息,由此制定全面计划,协调生产。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大数据的发展让计划经济成为了可能,甚至一些着名的企业家都持这样的观点。在大数据时代,与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所有数据似乎都唾手可得,并且能够瞬时传递,这样,计划者就能很容易地获得原本得不到的分散信息,由此制定全面计划,协调生产。

实际上,这样的设想并不新奇,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均衡理论一直都是如此。只不过在从前,完全知识的假设终究还只是纸面上的假设,而现在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科技的发展,似乎让这种假设变成了现实。

柯兹纳经常以“决策房间”的比喻来调侃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就像是一个决策房间,可以帮助你做任何决策,只要你提出要求并提供数据。比如说,你想知道你该和谁结婚,你就去敲开决策房间的门,告诉他们你对配偶的要求(需求),还有你自己的个人基础数据(供给),然后他们就会帮你计算,你出去逛一会,或者到隔壁喝杯咖啡,等上五分钟、十分钟回来,计算结果已经出来了。决策房间为你找到了最适合你的配偶,当然,你也是最适合她或他的人,你们高高兴兴地去结婚吧,就是这么简单!

柯兹纳每次讲到这里,台下都会爆发出一阵哄笑。那么,到了大数据时代,这会变成现实了吗?千万年来,困扰了无数人的爱情烦恼,从此就成了过眼烟云?问世间情为何物,决策房间告诉你。我们和良缘佳偶之间,只是隔着一台连接超级数据库的计算机?

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将会面对什么样的情况呢?所有关于爱情的诗歌、小说、散文和电影,都不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那些悲欢离合生死纠结都是不必要的浪费,决策房间五分钟就可以解决问题;那些曾经动人心弦的情歌不再有人传唱;浪漫的情人节、七夕节都没有了意义;约会的圣地不再有人光顾,商店里为情侣准备的各种精美礼物再也卖不掉,歌星、影星、作家、诗人和艺术家们大批失业转行;我们再也不会为谈恋爱花什么钱,花什么时间,除了给“决策房间”一点咨询费或计算费……

然而,先不说我们喜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我们把一切都交给大数据,交给计算机,它为我们匹配的佳偶,真的就是天作之合,可以让我们从此高枕无忧,安心白头到老吗?

对此,我们可能很难给出肯定的答案。只要我们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人,我们就会知道,大数据并不能真正理解我们对爱情、对茫茫人海中另一半的期望。我们想找的不是在“数据”上般配的人,而是想去发现,去追寻,虽然我们自己往往都不知道具体想要发现什么,追寻什么。我们可能没有办法非常仔细地描述梦中情人的样子,但如果有一天遇到了,我们自然就会知道,没错,就是她/他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什么样的数据或者模型能够帮我们计算出来这样的发现和惊喜呢?同时,我们会去学习、去调整、去改变自身,而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改变,也是我们事先所不知道,也无法表达的。我们还会预计未来,去想象自己和对方十年、二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是不是还能初心不改,携手同行;当然,我们可能终究不能实现自己的期望,或者会错失机会。“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但对我们而言,这些也是有用的甚至宝贵的经历,而不是不必要的浪费。

同样的,那些认为大数据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计划经济的人,也是在根本上误解了市场上的知识或信息的性质。这种信息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因此可以收集、汇总,交由机器去处理,而是参与者在市场过程中逐步发现,甚至是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离开了市场过程,这些信息根本就不会存在。哈耶克精辟地阐述道,一个人“只有当他面对某个问题,而这种知识恰好有用时,他才将会发现他知道些什么,或者他能查明什么”,他可能永远不能“传递他所掌握的全部知识”。我们对哈耶克的观点并不陌生。我们所能拥有的、所能利用的,或者所能发现的知识,往往与我们所处的具体环境密切相关。就如很多鸡汤文的主题,“你不知道你的潜力有多大”。

因此,基于现有状况或现有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其准确率几乎都很低。比如,仅仅在几年以前,恐怕没有任何人预测到了智能手机会如此深刻且广泛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不管大数据有多么大的威力,本质上仍然是既有的数据,无法预测未来的发展,当然计划者也就不可能根据大数据,对未来做出正确的计划。

有人可能会说,人们在生活中大部分时候还是遵循既有数据所显示的规律的,因发现或创造而改变的只是一小部分数据。这种说法没能理解人和机器的根本不同。人的行为在本质上就是具有创造性的,只不过有时候他/她尚未发现自己可以利用的机会而已。比如,某个人在同一家公司同一个岗位上了十年班,每天朝九晚五打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来没有变化过。但仍然完全不能将他与按照既有程序运作的机器等量齐观,他天天来上班,只是因为他还没有发现更好的选择而已,并不是盲目地遵循所谓的“规律”或“程序”。他实际上仍然在判断,在选择,在期待,在预测,或者说,在行动。而那些确实改变了的数据,显现的是人们已经采取了与既往不同的行动,去追求他们自己所认为的更好的机会,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源自于这样的改变。大数据不能理解,也不能预算到相关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不能解决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问题。以此为依据实行计划经济,最好的结果也只能是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另外,网上曾经流传的卖披萨的段子,不是显示大数据的威力,而是对大数据的误用。披萨店员以大数据为名,越俎代庖,剥夺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当然,我不相信任何市场上的商家真的会干这种自掘坟墓的事,但中央计划机构,可就说不准了。

收藏
免责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邮箱:xiali@infoo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