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给植物种植“重编程”

重构地球
AI根据当前状态做出一项决策,环境就会根据不同的决策演变到下一种状态,同时给AI一个奖励,而AI根据新的状态再做决策。如此类推,AI通过和环境不停地进行交互式学习,获得尽量多的奖励。

我们在几千年历史中,都在努力提高亩产量、提高农业产业的利润率,但我们从来都没有从定量化、系统化、自动化的角度进行种植效率的计算和优化。

饥荒有可能在21世纪重新上演?

到2050年,全球总人口预计可达100亿。要让这么多人都吃饱饭,我们的食物产量就要创历史新高。

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曾提出“在十年内消除饥饿、粮食危机和营养不良”的目标。然而直到现在,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贫困和饥饿问题依然存在。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预计,2020年全球食物不足人口将增加8 300万人至1.32亿人。联合国警告称,2020年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的饥饿风险,预计全世界将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我们的食品系统正在失灵!”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对全球的食物安全隐患忧心忡忡。

2345截图20200908083720.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尽管全球人口增长正在放缓,但非洲和亚洲的人口增长强劲,导致未来食物需求仍将大幅增长。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100亿,到2100年将达到112亿。

在人口因素的推动下,食物需求预计会显著增加。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对2050年全球食物的预测结果显示:从区域分布来看,未来的食物消费增长将发生在非洲、中东以及亚太地区。

到2050年,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可能生活在城市地区。而城市化和人口结构变化将改变食物需求的构成,不断变化的人口结构和人口空间分布将影响食物需求的变化。

挑战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只剩下30年的播种收割,就要迎来100亿人口大关。显而易见,如果我们想要养活地球上的人类,我们所熟悉的农业生产方式就要发生改变。

AI种植不输人类种植专家

从2004年到2018年,小麦的生产成本降低了14%,而同期CPU的生产成本却下降了99.8%。这意味着农业技术的进步远远落后于半导体工业。

同时,CPU的高速发展为AI提供了高效的运算能力,帮助该领域产生了大量能得到工业应用的技术。

下图显示了近几年主要的几次AI会议发表的论文数量,这一数量在最近几年已经增长了数倍。对比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缓慢增长和AI技术的飞速进步,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探索如何利用AI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

2345截图20200908083720.png

(图为小麦和CPU的制造成本以及AI论文发表数量)

现在我们从一个相对可控的问题入手:全自动温室控制算法开发。目的就是用借助于温室模拟器,在短时间内开发自动控制算法,尽量少的资源,例如水和电,生产尽量多的食物。

温室模拟器是一个关于温室的系统化、定量化的建模问题,是对温室的完全数学抽象。

这样我们就知道在怎样的气候条件下,用怎样的种植策略,比如将怎样的温度、湿度、营养、二氧化碳浓度、光照条件等组合,能够有什么样的产出。

所有的作物模型,都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定量化的模拟,然后通过一定的接口暴露给控制程序,这样程序员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控制指令去操控温室,并在几十秒里看到种植效果。这样就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加快农业技术的迭代速度。

AI根据当前状态做出一项决策,环境就会根据不同的决策演变到下一种状态,同时给AI一个奖励,而AI根据新的状态再做决策。如此类推,AI通过和环境不停地进行交互式学习,获得尽量多的奖励。这个环境既可以是一个真实的物理环境,也可以是一个计算机仿真环境。因为计算机的成本越来越低、计算能力越来越强,在仿真环境下进行AI训练就会变得非常高效,而成本则非常低。

基于上面这些想法,腾讯在首席探索官网大为的推动下与世界上最好的农业大学之一——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开展了合作:挑战用人工智能来种植!

2345截图20200908083720.png

(图为腾讯与瓦赫宁根大学合作种黄瓜)

在比赛中,腾讯的AI算法iGrow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种黄瓜成绩单。

iGrow在短短几个月里,学习了相当于一万五千年的黄瓜种植经验。

在刚开始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净利润是负的,因为这时一直在消耗资源,温室也在折旧,而没有黄瓜收成。

大概从第三个月开始有了收成,亏损在缩小。

从大概第50天开始转亏为盈,最后的净利润是每平方米20欧元左右。

最后人工智能种植的净利润和荷兰最优秀的人类种植专家几乎一样,并且获得了更好的二氧化碳效率。

等到2020年6月第二届人工智能种植挑战赛,复赛队的五个AI收成均超过有20年经验的农业种植专家组。其中,冠军组实现亩产资源消耗减少16%,净利润增加121%。

在中国的田间地头,最新进展是:

在东北辽宁的黑土地上,用三个日光温室种植番茄,其中两个部署了iGrow方案。2020年5月试点结束后,实验组和未改造的对照组相比,每亩每季增加了数千元的净利润。

具体而言,人工智能是怎么种植的呢?

AI如何养活“T先生”?

各种传感器被安装在一株西红柿上,暂且称它为“T先生”。T先生发出了饥饿的信号,传感器捕获到这一信号,并立即发送给AI大脑,AI大脑迅速做出决策,将肥料配比好,把光线调整好,开始为T先生供水。

那么,水分是把营养送到叶子里,还是送到果实里?

当然,我们想让叶子生长得更少一些、果实更大一些。于是,AI大脑不断调整水、肥、光的比例,给予T先生刺激信号,让它把营养输送到果实中,叶子中只保留蒸腾作用所必需的水分。

当传感器发现T先生的果实收到了足够多的养分,无法再吸收时,只能将水分、养分送到叶子中。AI大脑就做出决策,减少水分、养分供应,调暗光线,让T先生休息一下。

通过不断试验,AI大脑收集了足够多的数据,反复训练构建出西红柿的生长模型,又不断总结规律,发现T先生的兄弟姐妹们都有同样的习惯,这就形成了新的种植模式,成千上万公顷的西红柿就可以按照同样的水、肥、光进行配比管理,这样不仅扩大产量,同时还实现了农作物的生理节水。

2345截图20200908083720.png

(图为人工智能种植的西红柿)

舌尖上的AI

当前AI的应用贯穿于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食物消费的全过程。

2345截图20200908083720.png

(图为“AI+农业”应用环节)

在播种前,AI技术、大数据分析与溯源就能帮助农民保证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的质量。

AI技术正在取代传统农业生产所仰赖的历法与经验,用海量数据和信息更精准地预测一切。

除此之外,AI还能给出一系列预测:今年温度如何?降雨多不多?病虫害严重吗?市场价格走高还是降低?AI都能给出相应建议。

这些分析结果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决策和生产计划,从源头减少风险和浪费,从而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AI技术与物联网和遥感等技术携手,综合地理、气象、水温等多维度数据,实现从土壤分析到农作物生长,从天气监测到施肥、撒药等多环节全方位的智能分析和控制,利用智能化工具节约人工成本和资源投入,提高种植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在农产品流通和消费过程中,AI通过整合生产数据和市场数据,有效对接供求双方,平衡各地农产品供求数量。还能通过追踪食物供应链创新食品分销和食品配送方式,预测消费者需求,尽可能地减少库存,提高周转效率,减少流转环节中的食物浪费。

本文摘自《重构地球》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