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中国新基建: 未来五年

高盛GoldmanSachs
高盛
随着政府进一步明确新基建的覆盖面和规模,中国的新基建进程如火如荼地推进。公共部门和企业投资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和物联网发展,对制造和物流行业带来最大的潜在提振。

随着政府进一步明确新基建的覆盖面和规模,中国的新基建进程如火如荼地推进。公共部门和企业投资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和物联网发展,对制造和物流行业带来最大的潜在提振。

高盛研究部预计2020-2025年新基建投资将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2.1万亿美元),有望每年创造逾20万个新工程师岗位,且由2025年开始制造业每年将可节约5万亿元人民币(7,000亿美元)的成本。

常驻纽约的高盛品牌与内容策略联席主管Liz Bowyer与常驻上海的高盛研究部股票分析师杜茜(Jacqueline Du) 对话,探讨推动中国发展新基建的动力、新基建所涵盖的领域及其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

在5G、云、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下,中国的制造业价值链和物流系统将通过高效整合数据,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开发出分析方案从而推动产业升级。

“新基建”不只是中央政府的一项远期战略,它更已落实到社会各界的行动方案中,参与主体包括地方政府(例如上海/广州已规划在2020-2022年投入4,500亿元人民币)、国有企业(例如国家电网计划在2020年投资247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电网平台数字化和能源数据中心建设),以及领先的民营企业(例如阿里巴巴和腾讯未来3-5年的投资额合计达7,000亿元人民币)。

此外,工业互联网相关的A股非公开发行(年初至今总发行规模达300亿元人民币)以及科技/高端制造企业加速登陆科创板(年初至今募资总额达1,240亿元人民币)有望提供进一步支撑。高效利用数据和产品/业务模式创新将成为推动新冠疫情后经济复苏的关键。

何谓新基建?

2020年年初以来,中国政府便多次提到新基建,并在4月20日的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其中包括:

“信息基础设施”: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融合基础设施”: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创新基础设施”: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新基建有望纳入"十四五"规划

考虑到新基建有望纳入中央政府即将出台的“十四五”规划,我们将新基建投资预测期从2021年延长至2025年,且预计2020年新基建投资规模约为2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广义基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新基建+传统基建)的9%。高盛也预计,2020-2025年新基建累计投资额将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为9%。如果采用更严格的数字基础设施定义,剔除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地铁后,预计2020-2025年新基建总投资为9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为17%。

第1阶段:2019-22年,建设通信(5G/卫星)网络

高盛预计,相比2013-2018年的4G资本支出1,000亿美元,2019-25年中国5G网络总投资将达到1,530亿美元。5G资本支出较4G时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宏基站/小基站增多以及5G设备的初期成本增加。

同时,被发改委纳入新基建的卫星互联网有望提供不受地域限制、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并在开阔的海洋、沙漠和边远地区等恶劣环境中提供通信服务,在太空和跨国界也不成问题,可作为5G地面基站的重要补充。

第2阶段:2020-25年,部署数字基建(工业互联网/云/数据中心)

近年来物联网投资呈现加速趋势,其动力来自中国制造业不断增长的生产提效需求,以及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2020年工业互联网更出现了加速推广应用的迹象,主要是因为客户希望抓住投资新基建的机遇,加上应对新冠疫情采取的社交距离措施所催生的远程维护需求。

高盛认为,在企业需求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5年工业互联网的渗透率将达到45%,公有云将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力;2019-2023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年均复合增长26%至3,000亿元人民币。

第3阶段:2023年起,享受潜在经济效益

预计至2025年,新基建的经济影响将主要体现在垂直应用领域总潜在成本的节省,将达到每年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19年制造业资本支出的约25%。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认为电子、基础材料、电力、能源化工和机械装备是具有较大成本节省潜力的终端市场,其他效益包括通过更高效的资源管理缩短现金回款期,通过与供应链更密切的协同合作减少存货周转天数等。潜在市场规模可能来自供应赋能硬件/软件公司的收入,运营效率的改善,以及为保持竞争力而部分让利给最终消费者。

未来展望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普及至制造业之外更广阔的领域。在新冠疫情期间,社交距离意识的增强推动了线下到线上的加速迁移。这一进程促进了线上教育、医疗和物流服务的普及以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在线上的进行;而且,为了响应中国政府打造低碳节能社会的号召,一些结构性的趋势(包括智能家电、智能城市、智能农业等)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工业互联网平台可能催生新的业态。移动互联网平台形成了应用开发、应用分发和线上到线下(O2O)的价值链,与此相似,工业互联网平台预计也将推动应用创新和产融结合,演变为多层次的创业和创新,最终实现“互联网+先进制造”。

高盛预计市场上将有更多的参与者为未来的制造技术提供服务。软件/连接提供商与硬件设备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在这种情况下,预计新的业务模式将通过新的售后服务和数据分析咨询而涌现。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