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硬需求,还是追风赶潮之作?

安邦咨询ANBOUND
据相关行业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国超过83%的城市都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加之信息化产业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推动,阿里、腾讯、百度、京东、华为等巨头的相继入局,让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热闹异常。

作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我们享受着日益便捷的城市生活,但同时也在“城市病”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不仅深受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秩序混乱等传统城市病困扰,还要随时准备经受气候变化等新城市问题的挑战。如何破解?很多城市管理者选择将希望寄托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希望城市能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逐渐变得健康起来。

据相关行业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国超过83%的城市都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加之信息化产业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推动,阿里、腾讯、百度、京东、华为等巨头的相继入局,让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热闹异常。

从实际生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城市更加智慧、更为智能,肯定会让我们生活得更便利,更宜居。这种价值是巨大的,也是值得想象的。但是,俗话说得好:任何一件好事,如果成为追风赶潮之作,就很容易变成有问题的坏事。在智慧城市高速推进的当下,需要放慢脚步,冷静思考:我们的城市真的做好准备了吗?我们建设智慧城市到底是硬需求,还是追风赶潮的绩效工程?

安邦智库(ANBOUND)合作伙伴——美国ESI公司基于对全球171个智慧城市样本研究发现,成熟智慧城市的一大表象就是打破政府各机构、各部门之前的信息壁垒,将一个个信息孤岛串联起来,真正做到协同发展,编织出强大的流通数据网,支撑智慧城市良性发展。换言之,没有流通数据,实现智慧城市的愿景,不过是一纸空谈。然而,反观国内,信息壁垒、数据孤岛等问题似乎一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另外,该研究还发现,成熟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识别技术等先进技术的辅助。诚然,国内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方兴未艾,但是正因为这些推动智慧城市落地生根的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让智慧城市现阶段或者未来短期内的有效落地,成为了未知数。当然,技术的研发尚可归结为时间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现如今,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技术驱动显著。而对于技术的狂热追求,让许多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沦为技术的简单堆砌。2018年6月,阿里云研究中心发布的《城市大脑探索“数字孪生城市”白皮书》提到,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总投资已超过5000亿元,可大多数智慧城市更像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植物人”,并不具备拥有智慧的“最强大脑”。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甚至直言:今天所有的智慧城市概念,是让政府在城市管理上花更多的钱,塞进更多的设备,现在的“智慧城市”没有大脑,难提智慧,只是“技术工具”罢了。

事实上,无论是信息壁垒、数据孤岛,还是技术喧宾夺主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源自于对城市规律认识、适应和回应的系统性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于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是灵魂,是引导其走向成功的“明灯”。它不仅仅从宏观层面给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同时也可以回答“智慧城市如何产出?”“政府建设完智慧城市又要怎么发展?”等关键又复杂的问题。要知道,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这些问题如果成了“糊涂账”,难保智慧城市发展不会碰钉子。或许,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拥有雄厚的资本,即使理不清这些问题,可以勉强“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对于更多的中小城市而言,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如果仍一味地追着一线城市走,那么充其量只能搬来智慧城市的“壳”,在筹划建设、运营等层面却搬不来智慧城市的“核”。这样很容易以“前期投资热如潮,后期烂尾无人收”的尴尬局面收场。

如何构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首先要明确,建设智慧城市核心是在建城市,“智慧”只是城市的加分项。因此,只有面向城市的真正需要,智慧城市才有生命力;只有基于对现阶段真形势、真问题和真任务的有效剖析、理解和陈述,同时对未来的一切加以筹谋,才能避免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失灵、执行力度大打折扣、实施信心不足,甚至成效微弱等问题。

因此,未来,各大城市在完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在汲取国际优秀经验的同时,加快面向城市真问题的基础性创新,引导信息化行业有效地服务于城市需求,而不是城市去适应技术和产能,尽快形成能够回应城市真问题、运营模式可行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加快从智慧城市来,到智慧城市去的思维,不去包装概念,而是用新兴技术、策略,来帮助城市做好情景反演,从而服务于智慧应用的选择。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