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带头“偷窥”,个人再无隐私保护

周文猛
在管理方面标准的不足以及维权途径的缺乏,这是国内个人隐私保护领域表面和谐,而内在却有心无力的本源。

昨日晚间,美国科技网站Gizmodo报道称,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希望Facebook和Twitter等科技公司开发一种工具,可以监控其社交平台上的各种威胁。

该消息与FBI近日发布的“征求建议书”密切相关,建议书内容显示,FBI计划拥有一款工具,允许所有FBI总部和外地办事处,通过FBI发布的移动设备随时接入并且监测包括Facebook和Twitter在内各大社交平台的动态。允许FBI工作人员通过这一工具访问人们的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IP地址、用户ID和相关帐户,同时允许他们创建过滤器和自定义警报,能让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生“任务相关”活动时接收通知。

随着FBI的调查对象、以及对美国构成威胁的个人,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一项服务,使得FBI能及时识别Twitter、Facebook、Instagram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的相关信息,变得至关重要。从这一角度来看,FBI需要近乎实时地访问各种社交媒体,以便获得可用于推进执法和情报任务的最新信息也可以理解。

但是,对于被监测的群体而言,无论其是否能够威胁到政府以及社会,只要被监测了就意味着个人隐私在政治层面的进一步真空。且不论FBI监控背后真正执掌者的道德操守,也不讨论被监测者的个人隐私能不能得到保护,单就技术实现层面而言,在技术以及监管手段都不是特别完善的情况之下,社交平台上的用户很有可能无意间说了某一句不该说的话就触碰了网络监管指令,进而就会引发警报带来一堆没有必要的麻烦。

FBI意图监控社交平台用户行为,这一呼吁能不能迎来社交平台方面的响应呢?消费者的个人数据又将如何寻求保护?此时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也就有了一定的意义。

国外用户数据与隐私,一直诉讼一直得不到保护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FBI着手通过监控社交平台用户行为的做法是难以获得支持者的。Twitter发言人向Gizmodo表示,Twitter会积极配合执法部门的调查活动,但禁止将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用于监视用户活动。

但是,一时的回绝并不意味着长期的立场坚定。今天下午,苹果因利用第三方存储用户数据却没有将其告知公众,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区联邦地区法院遭遇集体诉讼,被指虚假宣传,凭借品牌溢价收取不正当的iCloud服务费。但其实在这一件事之前,苹果就因为用户数据的事情遭遇了更为激烈的集体诉讼事件。

8月8日,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用户针对Siri的质量控制项目录音对苹果提起集体诉讼,并且在北加利福尼亚的法院立案。消息称,苹果为了产品改良和质量控制,在没有经过个人同意的情况下,非法和故意录下用户的对话,允许合同商通过Siri听取用户的录音,并对一些匿名的对话进行评分,该做法已经得到了证实,用户对此十分不满。

相关人员表示,当Siri被意外激活时,评估Siri录音的苹果员工会听到包括毒品交易、医疗相关等十分私密的用户信息,用户的数据已经完全暴露无遗。

而在今年7月,英国《卫报》也曾发表过关于苹果 Siri 语音助手泄露用户隐私的报道。同样,微软,亚马逊以及谷歌在此之前也暴露过相似的问题。而作为个人隐私侵犯领域的翘楚,Facebook此前更是因为侵犯用户隐私数据被罚了高达50亿美金的天价罚款,扎克伯格也数度光顾国际听证会,就数据隐私以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答复。

苹果和Facebook之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外方面包括微软、谷歌、亚马逊等机构涉及用户隐私泄露并且导致集体诉讼的事件也频频爆发。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之下,这些大公司用户数据以及隐私泄露的保护都做不周全,那么如果FBI一定要这么做并且采取强权措施,恐怕这些大公司想不妥协都难。

对于国外消费者而言,仿佛因为个人数据以及隐私受侵犯而导致的诉讼以及维权事件一直都在进行,但仿佛也从来没有停歇的迹象。

国外个人隐私争吵不断,国内却一片祥和

与国外的个人数据以及隐私被侵犯并引发连串诉讼和维权事件不太一样,国内个人数据隐私以及安全领域却异常的和谐。尤其是在对个人信息侵犯最为严重的互联网领域,国内几乎没有听到过因为用户数据被侵犯进而引发诉讼的事件发生。

当然,这并不是说国内的个人数据以及隐私保护有多么完善。单就今年7月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的通报来看,在对10款存在无隐私政策问题的APP及20款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App的通报过程中。中国银行、旺信、猎豹安全大师等知名应用赫然在列。

而在7月初工信部通报的2019年Q1电信服务质量情况显示,猎豹浏览器、小红书、网易考拉、融360等18款App同样存在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的问题。

对于目前市面上的App而言,强制收集用户数据以及隐私,不授权不让用等情况早已成为管用手段。可以说,目前大多数国内互联网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差不多已经完整的暴露在了各大运用平台之上。打开手机拦截短信列表,上千条的骚扰信息让人震颤不止,而用户也只能无奈的挂掉一个又一个的骚扰电话,在大众信以为然的国内消费者不重视隐私的默许声中无奈一笑。

在管理方面标准的不足以及维权途径的缺乏,这是国内个人隐私保护领域表面和谐其实却是有心无力的本源。虽然在8月8日,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发布了《信息安全技术 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范(草案)》,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国内用户而言,个人数据被侵犯的情况依然是无法避免的,而且这一现状的更改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够解决的。

一直以来,大型机构以及相关组织一直高喊着科技向善、以客户服务为宗旨等口号拓展市场,但是现在,这其中最顶尖的一部分则开始剽窃用户的数据并且缕犯不改。虽然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单一的个体数据并不能像海量数据分析之后那样产生实在的社会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用户的数据就可以因此而受到侵犯和滥用。

对于FBI希望通过监控社交平台上的用户行为来做到有效的预警以及防范而言,虽然技术的进步对犯罪或者私密交易等行为的防范提出了新的需求,但还是希望FBI不要为了追求一时的行事方便而忽视个人隐私的重要性,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全部行为都暴露在网络世界。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