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之困

财经宋建文
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正在进行互联网转型中的企业们处于迷茫之中。

01

焦虑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随着近些年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经济日愈繁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渐成熟,让千行百业转型升级有了新路径、新模式。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经济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互联网经济蓝皮书: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报告(2018)》显示,全球互联网经济发展指数中,美国、中国、英国、德国、瑞士分别居于全球前五名。而互联网经济在全球中的比占已居首位。

在此背景下,许多传统企业正面临是否进行互联网的转型抉择。社会在发展变化,社会经济模式也在更新,包括生产业态、消费者习惯以及供需关系,这些都越来越趋向数字化,很多传统企业都开始“触网”,进行互联网转型。

如果别人正改变自我,进行转型,你还在固步之封。那么很可能,别人走得更快更远,而你依然还在原地,最后你就会彻底掉队。

这,也正是很多传统企业的焦虑所在。使得这些企业迫切的想进行互联网转型,但如果一味的只是为了转型而转型,被动转型,那么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想融入互联网,想拥抱高科技,却反而因转型而倒下的原因。

不转型就是等死,转型就是找死。

但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等死,转型至少还有希望。在焦虚与希望的驱使下,不少企业开始走上了转型之路,是华丽转身,还是飞蛾扑火,每个企业家都在用自己的勇敢去探寻结果......

02

行动

在互联网转型的道路上,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条三岔路,往左,还是往右?

向左走:全面转型

因为自己的主营业务发展不理想,又看到互联网等高科技行业高速增长,冒然转型,将原有主营业务丢掉,转型做新的行业。这种转型,我敢说,绝大部分都是会失败的。这已经不是转型了,而是重新创业,创业是需要基因、优势,并不光需要有钱,找几个人,就能在新行业大展宏图,本身就很难,更别说是在对技术要求更高的互联网类高科技企业。

以前有家公司,做餐饮的,在2009年公司还在深圳中小板市场上市了(大家可能不知道,能上市的餐饮公司很少,就算当年红极一时的俏江南也未能上市),这家公司发2014年更名为还带“云”的高科技名称,因为当时云计算开始风生水起,公司进行转型,还被市场炒作了一波。光看名字,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感觉像和阿里云一样的级别。

但是,我们看看公司的财报情况,从2014年到2018年,净利润在亏与不亏的边缘,公司股票都变成了ST,一直在为保壳想尽办法。看扣非净利润的话,2013年到2018年全都是亏损的。公司的业务也一直是餐饮业务,所谓的转型云计算高科技完全成了一个“故事”。

很显然,一家做餐饮的公司,难道买几台服务器,给餐师们培训一下,就能转身成云技术公司吗?

从转型之始,终局已定。

因而,对于此类转型,一定要非常慎重。

那么跨界转型,有没有转型成功的?有!

从传统行业转向互联网模式,如果算得上成功的话,海尔算得上是一个案例,从传统的白色家电制造企业,转型为现在集科技孵化为一体的集团公司,在诸多互联网新科技行业均有布局,但这个转型依然是非常艰难的,这是从整个公司组织架构进行釜底抽薪的变革,并且转型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住自己的主营业务,而非完全的脱离本身转型,故海尔的转型实质上归为下一类更加合适。

向右走:延伸转型。

此类转型会司,自己本身不是互联网公司,但由于用户的消费习惯受互联网而改变,需要顺应趋势进行转型,这种转型其实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也是渐进式的、可修正式的转型。如果说互联网公司去做各种线下的业务称为“互联网+”,那么传统业务“触网”接入互联网,就可以反过来称为“+互联网”。

“+互联网”相对于“互联网+”其实更有优势,对于互联网+,很多互联网公司主要是做技术出身,对很多非线上行业的全流程并不清楚,并不具有优势,有不少互联网公司尝试做线都折戟而归。

而对于“+互联网”的方式,虽然这些行业并不是做互联网的,或者可以称他们不具备“互联网基因”,但在互联网大潮没来之前,这些公司的业务已经做得顺风顺水,在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全流程把控上都是有很大优势的。在互联时代,将互联网的技术进行应用融合,就是一种“涅盘重生”!

比如很多传统银行,以前是依赖于线下网点经营,经营成本高,而且覆盖面有限,如果不进行转型,很多业务就会流失。通过延伸至互联网,开发互联网应用,不但能为客户提供服务,还能叠加出更多的新产值。

现在已经有不少银行,通过开发自己的手机银行APP,用户可以方便的在APP上进行各种转账操作,还可以把理财产品、基金销售等业务整合上去,还能提供内容资讯,让用户形成粘性,未来基于这一流量入口,接下更多场景,为客户提供更多生活类服务,这就是非常好的转型之路,也可以为其他行业的转型起一抛砖引玉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有些公司却做得不好呢?因为这些公司没有从理念上进行自我更新,没有意识到网络经济的重要性,对于互联网,仅仅是看成“电商”渠道,仅在网上开个店,拓展销量。然后花很多钱去打造所谓的网络商城,又花大量的钱去引流,结果电商渠道带来的销量增长微乎其微,资金到是烧了不少。

典型的如某做灯具的上市公司,耗费了大量资金去做电商渠道,结果销量没做起来,品牌也没有多大的提升,还对公司的业务造成了严重的拖累,最后又剥离电商业务,重新回到专注做灯具生产中去,兜了一圈,转型仍以失败告终。

03

修正

在延伸转型里,我说到了“互联网+”和“+互联网”,是为让大家能对本文所讨论的企业转型有更直观的理解,实际上不应该有“+互联网”,而只要有“互联网+”,如果只是“+互联网”,那就不是转型,仅仅是增加个互联网渠道而已,没有改变这个行业或公司及产品的本质,仅仅是把互联网当成一个辅助工具而已,无法产生裂变、几何级的变化。

华为轮值CEO胡厚昆曾说: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基于互联网的颠覆性挑战。为了应对变种挑战,传统企业首先要做的是改变思想观念和商业理念。要敢于以终为始地站在未来看现在,发现更多机会,而不是用今天的思维想象未来,仅仅看到威胁”

“互联网+”不是用互联网卖东西,对传统企业来讲,没有技术升级的互联网转型必然是一次“死亡之旅”。所以进行互联网转型,需要首先改变思维,拥有“互联网思维”,提升自己的技术优势,如果没有技术升级作支撑,转型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这需要传统企业在转型改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利用信息化对自己的全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核心技术,使之成为核心竞争力,互联网升级并不是颠覆掉自己原有的产业,而是对其升级,重构市场、用户、产品三者的链接关系,利用信息化优势让用户参与到传统产业的全流程中来,打造成一个开放、共享而且有循环的运行体系。

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就是开放性和低成本,只有遵循其产业的特征,将它们渗透进自己的传统产业中,就能产生出新的产业形态,而无法渗透的公司,其商业模式和产业优势就会日渐消退。互联网的最终决定因素还是人,只有构建“开放、共享、参与”的生态,才能利用互联网将用户与企业真正联接起来,这才是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转型能否成功的核心所在。

04

启发: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要进行互联网转型,拥抱互联网,融入新经济,需要从理念上认识新经济的重要性,理解新经济的逻辑,然后有的放矢进行转型,而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否则不但难以转型成功,还会因此而拖跨原有业务。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虽然转型之路困难重重,但转型之举也势在必行,希望每个正处于迷茫中的传统企业,都能找到正确的转型路径,成功实现华丽转身。静水流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新科技,让企业之河,流得更久,更远!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