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助贫困生何须靠公开比惨,大数据或能帮上忙

辛省志
近日出台的《安徽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依据要包括学生消费等因素,认定过程要坚持公开透明与保护隐私相结合,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

(新华社/图)

暑假过半,开学季又快要到了。一个月后,又有一批新入学的大学生将进入高校。而这其中,也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了不让学生因贫退学,国家有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等补助政策。但是,如何选出真正的贫困学生给予资助?又能否在筛选的同时不泄露学生隐私,不损伤学生的尊严?

近日出台的《安徽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依据要包括学生消费等因素,认定过程要坚持公开透明与保护隐私相结合,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

其实,一个学生是否经济困难,从他的日常生活是可以推论出来的,同班同学、班主任老师等都可以了解一二。学校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在校消费数据的分析判断一个学生是否经济困难。现在大学生校内消费一般都通过校园卡进行,消费数据都有留存。贫困学生会更多在学校食堂用餐(因为学校食堂饭菜更便宜),而且每餐消费金额不会很高。几年前,就已经有高校这样做了。据报道,在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于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但月消费还不到240元的学生,会直接补助160元到校园卡内,这既让贫困学生得到了补助,又是静悄悄的资助,保护了学生的尊严。当然,为了避免有人骗取补贴,每天只在食堂小额消费,又去其他地方大吃大喝,根据数据筛选出的名单,应该再由熟悉学生情况的班主任、辅导员等审核一遍。但是一般来说,不是真正困难的学生,很难有人会为了160元的补助一个月去食堂吃60顿。

当然根据流程,也需要核实学生家庭情况,但学校难以掌握学生家庭的收入情况。为了确定是否家庭贫困,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家庭所在地的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出具证明。而这次安徽取消了证明材料盖章,学生申请资助时不再需要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加以证明的环节,改为学生本人(或监护人)的书面承诺。在国家要求减少证明事项的大环境下,这项证明的取消也是符合政策方向的。现在民政部门的信息也都实现了电子化。证明虽然取消了,但是学校可以通过官方的渠道,向学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求证学生家庭情况,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民众少跑路”。当然,这也要求民政部门配合学校,当学校提出查询需求时,据实提供信息。

当然,助学资助费用作为公共资源,其使用也必须接受监督。为了保证公平公正,也必须对补助资金使用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一般来说,把公示范围控制在班级范围内,是比较合适的,既可以保证补助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又能避免学生情况大范围泄露。当然信息公示应该通过特定的方式,避免外人轻易获知相关信息。同时,公示的信息也应尽量精简,不能含有无关的敏感信息。

行善也要通过善的方式来做。贫困者也有尊严。在对他们进行资助的时候,也必须尊重他们的尊严和隐私。曾经有些地方逢年过节给贫困家庭送些米面,还要贫困家庭在镜头前露脸道谢,甚至开大会公开捐助,被资助者一一上台领取。这有时让受助者很难堪。有学校食堂曾经单独开设资助窗口,饭菜更便宜,但去资助窗口打饭的学生寥寥无几,因为学生不愿意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窘况。

不是通过诉苦比惨,而是通过数据分析,更能够真实了解学生的经济状况,更能选出真正的贫困学生,也能让受助学生更有尊严。安徽把部分学校此前的做法,升级为全省的政策,可谓良政。其他省份也当学习,使其成为普遍的做法,惠及全国贫困学子。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