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疯狂甩卖,海外巨头“围剿”中国厂商成真?

芯扒客
一度被调侃为“跑赢了房价”的存储芯片,如今突然迎来8年来最大跌幅,国际巨头对中国厂商“围剿”的争议也再次出现。

近日,最新的存储芯片行业调研报告显示,DRAM跌价幅度超过预期,创8年以来最大跌幅。

DRAM是存储芯片的一种,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等领域。存储芯片市场处于高度垄断状态,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大巨头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0%。

此前,一直有评论认为,要警惕行业巨头为狙击中国厂商崛起而发动价格战。

虽然此前三大巨头曾传出因涉嫌操纵价格被调查及起诉的消息,但对于此次芯片价格下跌,背后主要原因还是供大于求。

此外,中国的主要厂商在工艺上尚不成熟,国际巨头要是主动压缩利润空间,其实反倒是得不偿失。

DRAM芯片价格意外下跌

DRAM整体市场呈现出“无量下跌”的窘况,这代表即使原厂愿意大幅降价求售,也无法有效刺激销量。

如果需求没有强劲回归,高库存水位将导致今年DRAM价格持续下修。

DRAM已创下8年最大跌幅,今年2月更罕见地出现价格大幅下修,季跌幅从原先预估的25%调整至逼近30%,是继2011年以来单季最大跌幅。

在外界看来,超出预期的下跌幅度来得有些莫名其妙——近几年DRAM连连涨价,供不应求,甚至有调侃称,“内存条跑赢了房价”,成为最佳理财产品。而仅在半年前,行业研究报告还称DRAM量价齐升,产业链迎来黄金期。

价格翻转速度过快,也让外界对此次降价原因揣测颇多。

DRAM厂商中三星、SK海力士以及美光坐拥前三把交椅,合计市场占有率超过90%。截至2018年第四季度,三星市场占有率41.3%,SK海力士市场占有率31.2%,美光占有率23.5%。

近两年,中国存储芯片领域填补了多个空白,国产DRAM量产被提上日程。在此节点,DRAM价格大幅下跌,外界猜测或许是行业巨头为了狙击中国厂商的崛起。

从历史经验来看,这样的猜测并不是毫无根据。此前三大巨头曾被起诉操纵市场价格。

2018年,中国的反垄断机构曾前往三星电子、SK海力士、美国美光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办公室展开调查,美国也存在一桩消费者诉三大巨头合谋操纵DRAM价格的诉讼。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此次价格下跌是由供需结构造成的,属于市场规律。

“DRAM市场高度垄断,是有操作行为存在的,但是价格本质上还是由供需决定的。”一位行业内人士表示,原厂和中间渠道代理商之间的囤货和出货节奏把控,可以将价格波动放大,使得行业呈现周期性的特征,但并不能改变供需本质。

巨头压价打击国内厂商?得不偿失

DRAM的价格从2018年第四季度开始下跌。在量价齐跌的压力下,2018年第四季DRAM行业总营收较上季下滑18.3%。从营收角度观察,厂商普遍难逃衰退的命运。

展望2019年第一季,在产业价格跌幅更剧烈的情况下,原厂获利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目前智能手机仍是DRAM最大的应用市场,但手机销量不及预期,DRAM产品的库存压力较大。有市场分析认为,这种情况或许会在2020年5G手机正式商用后得到缓解。

严峻的市场环境,似乎不利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厂商,但也有人认为,价格下跌并不会对中国厂商造成什么影响。

中国是存储芯片的消耗大国,存储芯片是半导体国产化率提升的最好切入点。中国的DRAM厂商主要有三个,分别是紫光存储、福建晋华和合肥长鑫。

福建晋华目前仍在与美国商务部就“禁售”事宜沟通,处于“休克状态”,另外两家厂商产品已经研发成功,目前处于向量产稳定良率爬坡的过程中。

国内厂商目前还是处于一个从0到1的过程。2018年存储市场规模约1200亿美元,其中包括约700亿美元的DRAM市场和500亿美元的NAND市场,其中中国厂商的出货份额为0。

那么未来中国厂商是否会面临巨头“价格战”的威胁?

以合肥长鑫旗下企业为例,该公司满产后占DRAM市场的份额仅约10%。巨头想要打“价格战”并非不可以,但代价是压低其70%的利润。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中国厂商仍在摸索前进的时期,巨头主动大幅降价进行“降维打击”得不偿失,因此可能性不高。

另一方面,巨头可能尚无暇顾及萌芽中的中国厂商。放眼一至二年后的DRAM市场,三大厂在市占率上的竞争不会停歇。强者恒强已是DRAM市场不变的趋势,规模较小的DRAM厂如果制程与规模上无法跟进,在不久的将来即可能面临边缘化的风险。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