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金融的风口过去,阿里、京东开启的新金融正款款而来

极速电玩家
互联网的浪潮推动下的互联网金融一味地延展金融属性,而不去寻找新的功能,只会把互联网金融带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

当一个事物开始落幕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寻找新的替代品来开启新的发展。

这似乎是所有行业的规律,生老病死、兴衰更替,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意义。

金融行业的演进同样如此,或许正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落幕,我们才会去寻找金融行业的全新发展模式,金融科技随之而生,并且开始了金融行业与科技行业结合的一路狂奔。

人类的劣根性最终决定了它们在诸多选项中间只会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突破的领域和环节,金融行业同样如此。

互联网的大潮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带来了资本巨鳄们的钞票,同样带来了一个几乎所有行业都与互联网技术产生融合的时代。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想都开始被互联网思维所影响和改变。金融行业自然不会独善其身,作为一个人们生活最为基础、最为广泛的行业,它与互联网的结合既在情理之中,又是趋势所致。

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最初的印象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工具和手段,然而巨大的利益驱使注定了互联网金融不会仅仅只是工具和手段这么简单。所以,我们看到了后来互联网金融在金融这一广阔赛道上的一路狂奔。

互联网的去中间化带来的是人们参与门槛的无限降低,而随之而来的却是金融风险的无限放大。以互联网的方式去放大金融行业的标签,并且将它的衍生体互联网金融成为一个风险巨大的行业,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互联网的浪潮推动下的互联网金融一味地延展金融属性,而不去寻找新的功能,只会把互联网金融带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

因为尽管互联网金融能够极大地去中间化,并且真正实现人们参与金融门槛的无限降低,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一味地去降低门槛,而不去寻找金融行业更多的功能和属性,那么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最终只会陷入到一种风险不断,处处爆雷的境地。

互联网金融不应该是,也一定不是金融行业的终章,当监管的出台、用户习惯的改变都将会把互联网金融带入到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里,互联网金融的再度进化同样成为一种概念必然。

一味地放大金融属性,只会让互联网金融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互联网技术与外部行业的结合规律告诉我们,仅仅只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外部行业进行简单相加带来的只会是中间流程和环节的减少,对于传统行业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仅仅只是简单相加,而且对金融行业的属性和功能进行无限放大。

这其实与金融行业的属性和功能其实是相悖的,因为金融行业的最大功能在于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而非仅仅只是一味地对金融属性进行无限放大。

一味地放大金融行业的属性和功能,只会把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因为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本身,金融行业就失去了原有的概念和意义,最终只会把自身引入到脱轨的风险里,现在互联网金融遭遇到的发展困境正是这种现象的直接体现。

对于金融功能和属性的一味扩大,而不去找到落地的方式和手段,互联网金融最终只能游离于危险边缘,当风控的导火索被点燃,爆雷便会如期而至。

对于金融属性的不断加持,正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所导致的,平台模式需要将金融行业的诸多流程和环节都纳入进来,而由此带来的运营成本则又需要对用户的不断收割来弥补。

当用户收割的速度与平台运营成本增长的速度无法匹配的时候,互联网金融便会出现问题。这种现象不仅对于中小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适用,对于大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来讲同样如此。因为一味地扩大金融属性和功能,最终决定了我们必须沿着让金融脱离实体的道路持续前进。

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如果仅仅只是一味地去扩大金融的功能和属性,而不去影响和改变金融行业本身,让金融最终回归实体,那么互联网金融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将会成为一种必然。

而一旦互联网金融在获取用户和流量的道路上不再那么顺畅,人们便会选择新的方式来代替互联网金融,找寻新的发展方式。

当互联网金融遭遇困境,彻底的去金融化呼之欲出

金融与技术的最佳结合点在于底层支持上,彻底的去金融化才是互联网金融再度进化的关键。或许,人们在互联网金融的舒适区并未真正醒来,只知道一味地去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扩大金融的功能和属性,但是如果这些功能和属性的扩大给用户和市场带来的仅仅只是风险,那么,这种加持对于金融行业的长久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

金融就是市场运行当中一个相当底层,相当基础的存在,一旦脱离了市场本身,金融行业就会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样难以控制,甚至还会影响到民众的安全。

互联网技术同样如此。它同样是一个相当基础性的存在,只有不断与上层行业产生深度联系,才能真正发挥出自身最大的功能和效应。

金融与互联网异曲同工的作用最终让它不得不回归基础,回归支撑,只有不断强化与上层行业的融合,才能真正让金融行业的功能和属性发挥到最大。脱离了这一属性,金融行业的发展只会陷入到进退两难的境地里。

可悲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正是金融行业对于自身功能的不断挖掘,而非是找寻与外部行业结合的最佳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遭遇政策层面的监管也就不再是一个特例,而是变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认识并且实践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金融行业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当以BAT为代表的巨头们不断找寻金融行业身上潜在的数据、运营等手段的时候,金融行业的再度进化或许已经开始。

BAT们在去金融化上的义无反顾为我们打开了未来金融发展的新大门

有一个现象正在无比清晰和明确的出现着,它不断颠覆着我们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特别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认知。这个现象便是BAT们正在进行一场彻头彻尾地去金融化,并且这种去金融化也是非常的坚决和果断,不断任何一点的迟疑。

以BAT们的做事风格来看,只有当一个方向真正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才会如此迅速和决绝地去调整发展方向。

此番他们在互联网金融身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做法,可以看出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无疑将会更大的困境和调整,而真正将金融回归到一种最本质的支撑层面上,或许才是让它能够走得长久的关键。

以金融行业的新技术应用为突破口,以赋能B端行业的大趋势为杀手锏,BAT们在这条金融行业的发展新道路上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远征。

不再将金融看做是唯一的方向,不再一味地加持金融行业的功能和属性,通过新技术的应用让金融行业那些成熟的功能和属性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出来,成为推动金融行业下一次进化的助推器。

赋能金融行业,而不是做金融产品已经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巨头之所以会在这个方向如此决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种发展方式能够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而让金融与科技进行更加深度的融合,从而找到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才是金融行业发展的正道所在。

未来的新金融一定是回归行业本身,一定是参与到行业实际运作上,一定是能够驱动行业发展的层面上。

而决定未来新金融发展是否成功的一点就是对于金融属性的发挥以及它到底能够给行业发展带来多少的推动力,而不是它拥有多少的用户,能够实现多少项目的成功融资。

人们天然的劣根性决定了他们只会选择一种相对较为简单且快速的道路去前行,而不是选择一条艰难的道路。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史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搭建平台、获取用户、收割用户这种屡试不爽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同样被应用到了金融领域里。

或许是人们对金融行业的把控不够,或许是引领者们并未真正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亦或许是金融本身就自带风险基因。

总之,互联网金融在蓬勃发展的风口下跌落尘埃,而人们开始寻找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完全脱离于金融之外,并且开始更加深度、更加底层地加入到金融行业的领域里。

对于金融行业来讲,这种方向或许才是未来真正能够走得更远的发展方向,这种发展方向才能真正告别风险,真正让金融行业里该归上帝的归上帝,该归凯撒的归凯撒。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