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伯静:宝马扩张,狼来了还是鲶鱼来了

企业观察网
姜伯静
结合中国汽车市场的大形势,看宝马在华晨宝马的扩张,对未来,我们应该惊呼“狼来了”,还是应该展望“鲶鱼”来了呢? 从9月份的数据看,中国汽车市场的“黄金时代”暂时成了&...

结合中国汽车市场的大形势,看宝马在华晨宝马的扩张,对未来,我们应该惊呼“狼来了”,还是应该展望“鲶鱼”来了呢?

从9月份的数据看,中国汽车市场的“黄金时代”暂时成了“过去式”!

自从今年7月份车市陡然降温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走弱。根据中汽协的数据,中国市场9月份汽车销量239万辆,同比下降11.6%,创下自2012年1月26.4%的跌幅以来最大月度降幅;今年1-9月,累计销量为1617.9万辆,同比增长仅为0.6%。我想,1-9月的累计增长,还应该得益于汽车市场上半年强势表现的基础。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宝马汽车开始在中国市场急速扩张。

根据华晨中国的公告,宝马将延长与华晨的合作,“延长现行合资企业经营期限至二零四零年。”并且,通过收购股权,宝马扩大了在合资公司华晨宝马中的股权比例:“(宝马)向沈阳金杯汽车收购华晨宝马汽车之25%股权,使于交割后(预期将不迟于二零二二年进行),华晨宝马汽车将分别由沈阳金杯汽车及宝马实益拥有25%及75%。”股权比例发生变化后的华晨宝马董事会,基本上由宝马方面占主导,“华晨宝马汽车之董事会应由八名董事组成,其中宝马委派六名,沈阳金杯汽车委派两名。华晨宝马汽车董事长由宝马委派,副董事长由沈阳金杯汽车委派。”

简而言之,华晨宝马由一家中外各占50%股权的合资企业,变成了一家宝马占绝对主导的汽车企业。用华晨中国公告的话讲,此后,华晨中国“不再将华晨宝马汽车分类为合资企业,而是将华晨宝马汽车分类为本公司之联营公司。”

华晨宝马的股权变更,在中国汽车市场掀起一股巨浪。

有人说,华晨宝马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步其后尘者将不在少数。而在宝马扩张的同时,一大批中国上市车企,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非常萎靡,比如北京汽车、上汽、东风等等。而华晨中国,也一度在港股跌去不少。

结合中国汽车市场的大形势,看宝马在华晨宝马的扩张,对未来,我们应该惊呼“狼来了”,还是应该展望“鲶鱼”来了呢?

这个问题,必须要客观对待。

首先,要清楚一点,为何会有“狼来了”的担忧。

“狼来了”,这种担忧确实会存在,包括笔者在内亦有此种担忧。

2018年4月,就制定新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及制造业开放问题,发改委答记者问时称:“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

而华晨中国的公告也提到这一点:“于二零一八年四月,中国政府宣布将放宽中国汽车业外国拥有权限制(即外国投资者据此不得拥有汽车制造公司50%以上之权益)并将于二零二二年开放中国乘用车市场。鉴于上述进展及背景,宝马向本公司作出要求。”

显而易见,未来几年直至2022年,合资汽车企业中外资的股权比例会有可能全面提高,而更多的外资车企因为“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限制的取消,将有可能会在中国建立更多的企业。

这样一来,全面限制取消之后,北京汽车、一汽、上汽、广汽、东风等严重依赖合资企业的国资背景车企,在短时期内会因此遭受“重创”。人们更大的担忧是,原来的合资企业,非常可能会变成国外汽车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加工厂”。

所以,当宝马扩大其在华晨宝马股权的消息传出之后,中国车企“风声鹤唳”,情有可原。因为,这一次“狼”是真的要来了。

之前,市场换技术的争论尚没有结果;今后,“狼踏羊群”的担忧怕是越发强烈了。

第二,悲观虽然存在,但外企也并非肯定是常胜将军。

国外汽车企业,也不一定会在中国市场屡战屡胜。之前,马失前蹄者也并非没有。

撤出中国的铃木,固然有中国伙伴方面的因素,可是铃木本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视。

当然,铃木也许算不得真正的巨头,可是通用总能算是巨头了吧?近期上汽集团股价的大跌,不得不归功于通用汽车的“表现”。上汽集团的公告称,“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自2018年10月20日起,召回部分别克、雪佛兰及凯迪拉克品牌车辆,共计3,326,725辆。”

300万辆以上的召回,与通用没有干系?

其实,国外汽车企业在中国的成功,固然有其技术、管理、理念上的优势,但如果他们成为主导者,那么他们会不会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呢?谁也不清楚。

更何况,中国并非没有“霸气”的本土汽车企业,比如将沃尔沃收于门下的吉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屡有建树的比亚迪等等,他们不见得就会肯定输给外企。

另外,从时间上看,距离2022年还有数年的时间;即便是那些依靠合资企业的车企,也有时间摆脱依赖与束缚。

第三,“鲶鱼”来了的可能性也并非不存在,甚至,可能性很大。

宝马在中国的举动,目的肯定不是仅限于传统燃油汽车。为新能源汽车时代提前布局,应该是它的真实想法。

尽管还存在着技术上的差距,但与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存在的差距相比,我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国外巨头之间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了。

而未来,注定是燃油汽车逐渐退出、新能源汽车逐渐占据主流的趋势。

目前,中外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尚未真正开始,“短兵相接”的战斗还有待时日。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会答记者问时曾经说:“目前,国外车企还没有真正有效地推动新能源车,但并不代表它们技术不行,我们和它们在技术上的差距还是有的。合资品牌规划基本都是在2020年以后再大规模导入,这也是基于政策的稳定性来做出的决定,希望尘埃落定以后再做规划。”

也就是说,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新的战场上,真正的较量还在数年之后。而我们的“生力军”,肯定不是目前状态下的车企,而应该是新能源汽车占主流的企业;我们的对手,也不是现在处于传统燃油汽车占主导地位的国外车企。

必须要承认,在政策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庇护下的中国车企,有些“娇生惯养”。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逐步退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会经历一轮洗牌,不管是产品方面的,还是企业方面的。冠冕堂皇的伪装者,迟早会被清除出这个舞台。他们,会慢慢成长。

而一大批后来者,则更是以巨大的资金投入刺激着这个市场的发展。我们,还有后备军。

假以时日,洗尽铅华的中国车企,如果能补齐技术上的短板,在面对外国车企的“咄咄逼人”时,我想总不至于会“手足无措”吧?所以,未来“鹿死谁手”还真的说不定呢!如果外企的扩张唤醒国内车企的斗志,形成“鲶鱼效应”,那宝马的举动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

汽车行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主流车企目前的发展模式即将进入瓶颈。国内媒体的报道称,对不久前的巴黎车展,法新社的评论是:“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前方的道路是混乱的。销售放缓、新法规导致成本上升、贸易风险以及投资新技术的需求使其全球业务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大家,未来会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

所以,当宝马成为第一个在合资企业扩张股权的外国车企之后,在究竟是狼来了还是鲶鱼来了这个问题上,关键还得看我们的企业如何去面对。总依靠政策,是不行的,还得靠自己。

(本文作者介绍:专栏作者,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最佳新闻评论奖得主,iDoNews 签约专栏作者。)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