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传统教育机构如何“涅槃重生”?

快资讯
DomeSmart
互联网早已渗透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个行业也正被互联网改变,例如,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互联网+教育”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解决了传统教育存在的时空限制问题,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消费...

互联网早已渗透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个行业也正被互联网改变,例如,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互联网+教育”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解决了传统教育存在的时空限制问题,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消费升级的需求,为传统教育机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7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约为2810亿元,对应年均复合增速约为26.7%。预计2018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关口。传统培训机构面对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并不敢懈怠,都在积极寻找互联网突破之路。这些公司有浓厚的教育资源的积累,但这些并不能成为他们或他们的产品的护城河,有时候,以往的优势反而成为转型的负担。互联网颠覆行业并不按套路出牌,边缘突破的案例不绝于耳。教育转型迫在眉睫。

现状虽如此,互联网深度改变教育行业、在线教育的崛起在我看来依然是未来教育行业必然的终点。因为,教育的信息化并不充分,还有很大的空间;线上教育服务刚刚来开帷幕。下面,我们梳理一下传统教育企业转型互联网的范围价值、方法论和路径规划。

一、传统教育企业发展的现状

1.传统教育机构无法解决时空限制的问题

以高等教育为例,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教师资源却没有同步跟上,由此而带来的影响是,授课班级越来越大,一个老师要去面对几百个学生,教学质量大幅降低。此外,扩招后大学校园也跟着扩建,新旧校区之间距离普遍较远,大学老师们在几个办学点来来回奔波,费时又费精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率。类似于这样的痛点不仅存在于大学校园,在近十几年来遍地开花的培训教育机构中,此番景象也是屡见不鲜。 一些补习培训班往往是几百号人挤在一个大礼堂里,坐在后排的学员连老师的脸都看不清,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也是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毫无学习效率。

2.缺乏适应互联网产品创业的有效的工作方式

传统教育企业发展至今,规模相对成熟,创业的过程已成为历史,稳定的团队面对互联网的行业场景有很多不适。然而,传统教育企业互联网化过程是再创业不是守江山,只有创业型的团队才能完成创业任务。因此,团队状态必须切换。传统团队一般会缺乏创业型团队所具有的对目标、价值的强烈渴望。缺乏团队共同的阶段性的清晰目标。缺乏适应互联网产品创业的有效的工作方式,也没有创业型团队的敏捷、高效和艰苦奋斗的状态。更多时候,员工只是在工作不是在创业。

3. 需要更懂用户需求

传统机构往往是先有产品再有用户,互联网往往是先有用户再设计销售的产品,后者相对于前者更容易产生贴近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

很多传统培训机构尽管累计了不少用户,但没有做过用户需求挖掘,导致用户或决策人对学习结果不满。举例说明,比如学龄儿童的家长希望孩子学习硬笔书法,改善孩子在学校里面的写字坐姿,但机构却要求老师致力于教会孩子写好字,这种“不匹配”造成了用户的心理落差。

需要更标准、更易复制

对于中小教育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足够标准化的教学内容,过度依赖个体老师的素质,导致无法对用户形成品牌输出。有的机构尝试在产品上小步创新,“小班制”“复合式教学”特点鲜明,却无法快速复制,这样在增速上就容易落后于来自互联网的创业教育机构。

第一步: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

利用线上产品更容易进行用户积累,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并发起转发行为,推荐给他人,增强口碑营销的效率。

海外在线教育平台已经有很多标杆,美国的Coursera、EdX将B2C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场景化的设计,具体的课程也缩减到了十几分钟的短视频,每一位老师的授课更加生动有标签感,像是一位你的朋友坐在你的面前为你娓娓道来有趣的故事。

做的比较极致的是韩国的Megastudy,采用B2C+C2C模式,用包装韩国明星的方式来包装明星老师,营销方式也类似媒体的策略,曾在韩国大获成功,拥有280w用户,2000门课程,收入最高的老师年薪100w美金,而韩国的老师平均年收入在4w美金。这种网红效应在教育行业的延伸值得引人思考。

强互动,售前售后完备,才是真正的做到了成功转型。提供在线咨询,学习点评等等服务,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辅以为线下学习提供支撑工具,比如在线题库,练习知道工具类的产品,才是做到了真正的互联网化。

第二步:满足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

百度2015年推出“定制化”在线教育APP“作业帮”,当学生们遇到不会的题目,可以在作业帮通过拍照等方式,上传问题,并得到过程和答案,同时还可以观看知识点的点评视频。

学生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情况需求而定,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特级讲师来解决难题,成为学习必要的补充。这种碎片化、随时性的方式解决了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截止到2016年6月,作业帮用户突破1.3亿。

个性化定制需求已经是大势所趋,传统机构线下教学受到人员素质和沟通成本的限制无法有效满足用户。

通过线上内容输出,练习工具提供,或者社交功能提供,对用户行为和需求进行数据挖掘,更容易完成“私人定制”式的内容和服务的推送。

第三步:建立标准化体系

获得6000万美元在线答疑产品“阿凡提”,借鉴共享经济,自称教育界的“Uber”或者“滴滴”,帮助学生“呼叫”老师,并进行“即时辅导”,获得2亿用户。选择将课堂后作业辅导这个容易标准化的环节互联网化,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同样,“好未来”集团下的“猿题库”从中学生的辅导书题库入手,用足够标准化的“练”和“测”切入“猿辅导”。辅导是教,题库是练和测,线下多年的经验已经证明老师辅导是个成熟的商业模式,从哪一点切是需要传统教育行业思考的事情。

跨界思维不一定是要完全的改变或标准化传统,先标准化可以标准化的部分,进行精益测试也可。

第四步:优化推广营销环节

“年糕妈妈”通过公众号发布母婴内容+精选特卖,其中大部分内容是从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痛点出发,辅以国外专业理论做支持(如美国儿科学会、世界卫生组织、英国NHS等),再结合中国家庭的育儿特色写出来的,目前的单月流水已经达到7000w。

“互联网化不等于做一个APP”这个是所有传统行业跨界转型的创业者需要了解的,APP的开发、迭代与获客成本极高,反观超过7亿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在使用微信。

“年糕妈妈”利用具有高用户黏度的微信作为流量入口,提供高质量的内容,用极低的边际成本形成社群,再完成商业转化,这种新媒体营销为机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用户获取思路,还包括具有“熟人绑架”基因的朋友圈推广等等。

用户相对集中的兴趣社交平台去发掘目标人群,也是机构获客的新思路。可以通过流量置换,收益分成等等方式来进行合作,销售成本是“可预估”并“有回报”的。

这种方法对机构的内容输出能力要求较高,“内容即产品”变成了一个新思路,专人专岗,搭建“具有用户思维的专业人员”团队很重要。

第五步:提高收入、提高利润率

传统教育行业利润点较低,一般企业净利低于10%,与它的密集型人口工作特性有关。

获客链条过长,导致销售链条节点过多,每个节点上都需要支出人员成本。

比如,一个用户到店,需要市场人员从百度、线下活动或者外呼导入到实体店,之后课程顾问也就是销售介入接待与说服用户,再安排老师给用户上体验课,最后需要财务线下收费一系列的操作。其中还有校长,教学主管,销售主管等等管理人员角色的参与。

人员成本及其庞大,且过分依赖个人素质,效率不高。若出现校区场地设计不合理,利用率较低,净利过低几乎可以肯定是很容易出现的。

(原标题:互联网+教育的冲击下,传统教育机构如何“浴火涅盘”实现转型?)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