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的未来:任重道远的人机共融

快资讯
虞超
“工业4.0之父”沃尔夫冈?瓦尔斯特曾指出,人工智能是工业4.0的驱动力,很多人认为工业4.0就是无人化生产,事实是即使在未来十年里,其要实现的也不是无人生产,而是组合性的生产。 由此可见,此前业界...

“工业4.0之父”沃尔夫冈?瓦尔斯特曾指出,人工智能是工业4.0的驱动力,很多人认为工业4.0就是无人化生产,事实是即使在未来十年里,其要实现的也不是无人生产,而是组合性的生产。

由此可见,此前业界的“人机协作”概念正是这种理解下的产物,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人与机器人之间将不再只是单纯的“协作”,一种新的关系也应运而生——“人机共融”。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说,“人机共融”就是人与机器人能在同一自然空间里工作,能够紧密地协调,能够自主地提高自己的技能,能够自然地交互,同时要保证安全。实现这样的与人共融的机器人,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就会改变,是一种朋友关系,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感知、相互帮助。

值得称道的是,许多机器人厂家也开始了对“人机共融”的探索。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华数机器人就展出了基于多元感知的智能人机共融机器人,通过对力矩、声音、视觉等多元信息感知,融合动力学刚柔控制、智能语音交互、主动环境感知等前沿技术,实现真正的人与机器、环境之间的共融交互。

机器人走向人机共融有其必然。当前,机器人主要有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三大类。其中,工业机器人在3C装配制造、物流仓储搬运以及农副产品制造等领域应用最广;服务机器人则在机器人助理、聊天和陪护等领域有着很大的市场空间;特种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市场是智能汽车、无人机、医疗手术和金融交易决策等领域。人机共融,使得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也会因此发生改变,双方能够紧密地协调,自主地提高自己的技能,自然地交互,同时保证安全。

德国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副总裁杜品圣则进一步认为,未来的自动化制造,不是机器换人、工厂无人、机器造人,而是机器助人、工厂要人、智能学人。人同时操控多个机器人协同工作,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灵活性;人与机器人协调互动,不仅将提高机器人的加工精度和加工速度,还能增强机器人的自学习功能。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於志文则表示,人机物融合正在成为新一代计算技术的重要特征与主要趋势,人类和机器智能的融合是其关键。人机智能融合不仅仅是智能在物理上一时的混合,而是要让这种融合产生化学反应,迸发出更多更强的智慧,通过不同粒度智能的深度交融、共同演进等,实现人类和机器智能的共融共生。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进一步繁荣,20世纪60年代由科学家们所提出的人机融合形态成为可能,并呈现在真实世界中。研究人员目前已经做了一些初步尝试,但距离真正的人机共融智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很多理论和技术挑战需要去克服。

人机共融智能,任重而道远!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