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慧城市角度 看数字经济发展

中国信息界
佚名
十九大报告提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十九大报告提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新时代,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攻关期,发展数字经济,建设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其本质也是为了强国、富民、惠民。但是,说到数字经济,大多都是如技术、数据、产业、经济等“高大上”的名词,感觉离“惠民”的距离很远。其实,提到“惠民”,还是智慧城市更容易理解,更“接地气”。

那么,在数字经济发展迅猛的新时代,应该怎么理解数字经济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智慧城市与数字经济互为依托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国家大数据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在接受《中国信息界》记者采访时表示,智慧城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数字经济也是智慧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托的关系。

单志广告诉《中国信息界》记者,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建立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加快重点领域的物联网应用,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健康发展,推动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这些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从根本上讲就是数字经济。

单志广进一步分析:

建立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要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快建立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和城市消费需求与农产品供给紧密衔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速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大型工业企业深化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鼓励信息系统服务外包。建设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业,促进电子商务向旅游、餐饮、文化娱乐、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以及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领域发展。

加快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支持物联网在高耗能行业的应用,促进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能源利用智能化。鼓励互联网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等领域应用。加快物联网在城市管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民生服务、公共安全、产品质量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逐步形成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城市智能管理和服务体系。

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健康发展。在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广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云服务,支持各类企业充分利用公共云计算服务资源。加强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开发与利用,在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科学研究、交通运输等领域,创新大数据商业模式,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面向公众实际需要,重点在交通运输联程联运、城市共同配送、灾害防范与应急处置、家居智能管理、居家看护与健康管理、集中养老与远程医疗、智能建筑与智慧社区、室内外统一位置服务、旅游娱乐消费等领域,加强移动互联网、遥感遥测、北斗导航、地理信息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创新服务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新型服务。

单志广说,由此可见,这些智慧产业和智慧经济从根本上讲就是数字经济。也就是说,发展智慧城市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那么,进入新时代,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如何?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谈到智慧城市发展现状,若只说智慧城市的建设速度和范围,那是相当完美。

自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3年又增加了103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以及2013年科技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20个城市为国家 “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城市以后,我国智慧城市发展便一发不可收拾。据悉,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智慧城市相关试点近600个,几乎全国的城市都是智慧城市。据201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其中,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达13个,100万-3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有121个。

然而,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应该不是说建了智慧城市,或者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就完成了任务。考核标准应该是智慧城市智慧不智慧,惠民不惠民。

可惜,目前对于智慧城市的“智慧、惠民”,民众却并不满意。“办证多、办事难”“冤枉路、跑断腿”等现象依然存在。

在民众最为关心的教育方面,“智慧、惠民”程度不增反减。近日,正在给女儿办明年小学入学事宜的张女士向《中国信息界》记者抱怨到:“不是说搞智慧城市后,办证容易了吗,怎么我感觉反而难了呢”,她说, 依据2017年幼升小政策,非北京籍在京务工人员需要提供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北京市居住证(或有效期内居住登记卡) 、无人监护证明五证。这些要求看似不难,但其实并不容易,可以说“劳民伤财”。张女士告诉《中国信息界》记者,“就业证明与居住证明,可真是互相伤害呀”,她说,“我家住北京市通州区,工作在西城区,而根据《通州区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证明证件材料审核程序和标准》,关于‘在我区务工就业证明审核标准’中提到‘审核申请人受雇于用人单位的,应提供在我区就业的劳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社会保险缴纳证明(交足12个月)原件及复印件’的要求,我得在通州区交社保才行。为了孩子能上学,我们也只能考虑空着通州的房子,在我交社保的西城区租房”。据悉,通州区是北京着名的 “睡城”,绝大部分家长都与张女士情况一样。其实不光是通州区,很多城市的政策都相互打架,找不到“智慧、惠民”的影子。

在医疗方面。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北京市市民陆先生有一肚子话要告诉《中国信息界》记者,“智慧医疗,不但没有解决看病难的问题,还让看病‘贵’了”。陆先生说,“我前阵子视网膜脱落,由于不懂,延误了治疗时间。到宣武医院诊疗时,医生表示情况很严重,当即就让住院,但是,没有病床,让等两天。一边说我很严重让我立即手术,一边让等不知什么时间有的床位,当时我就想,智慧医疗没有想到轻重缓急吗。然而,在全国的首都,医院林立、医疗发达的北京,我只能等着,等着奇迹来挽救我的眼睛。可是两天后,医院还是没有床位,做不了手术。而我的眼睛情况更糟糕了,于是我开始寻找其他途径,最后,在北京、全国最着名的医院的眼科专家们开的私人医院做了高价手术,不参与医保报销”。介绍完他看病的经历,陆先生嗤之以鼻地说,“这就是宣传了多年的智慧医疗、智慧城市”。

在采访快要结束时,陆先生说,“其实,做到智慧并不是很困难,关键就看愿意不愿意做。就如我的这次紧急情况,如果全北京市的医院信息都联网,数据共享,那么,如果我就诊的医院没有病床、医生,医生可以通过数据库反映的全市医院当前的同科的医生、病床信息,向患者推荐、转诊,解决患者的迫切需要。这个应该很容易,交通领域能反映出全市哪堵车,哪畅通,医疗领域就不能反映出哪有空床位吗”。

是的,智慧、惠民的关键应该是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儿”。但目前的智慧城市显然更注重形象工程。

近些年,《中国信息界》记者调研过很多智慧城市,发现为形象而智慧的城市很多。《中国信息界》记者曾在一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的老人专线试点地区调研时,采访了很多当地的老人,问他们家里是否安装了老人专线,但令记者想不到的是,他们不知道有这个东西。这可是这座智慧城市试点的试点地区。对此,第二天记者就此事问了随行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尴尬地表示,还没有推行开,只供参观、学习。

其实,这种现象不是个例。但是,如果,我国遍地“智慧城市”都是这样“智慧”的,那么,我们如何发展数字经济、智慧社会,为老百姓更好的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快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其实,对于智慧城市发展出现的不“惠民”问题,国家很早就重视了,并提出,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建设以人民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城市。

2015年11月3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5年12月,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建设原则;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要适应人民的期待和需求,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2016年7月28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2016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国家标准委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围绕评价指标体系将城市居民感受、提高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切实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效和水平,让社会公众和企业能够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

智慧城市“惠民”的政策引导在继续,城市推进“惠民”工程也在继续。但老百姓对于 “惠民”感受却令人深思。

由市场推动,解决老百姓痛点的“惠民”让老百姓感觉很“窝心”。北京市市民国女士告诉《中国信息界》记者,网约车解决了她早高峰打车的问题,外卖平台解决了她以前不论多忙必须赶回家给上学的儿子做饭的问题。她说,“我在单位,就可以给在家的儿子叫外卖”,她表示,有了互联网后,生活真的方便很多。

国女士的感觉得到了很多市民的认同。陆先生也告诉《中国信息界》记者,“消费方面的‘惠民’真心不错”,他说,他在住院期间,由于父母年龄太大,妻子上班,而他住的民营医院又没有食堂,不供“病号饭”,因此吃饭成了很大的问题。于是“吃饭平台”解决了他的需求。另外,他告诉记者,共享单车也是他的最爱,“我以前最怕出门,北京道路拥堵严重,开车堵车不说,还不好停车,而乘坐公共交通,又总会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现在好了,我经常是公共交通+共享单车”。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马女士也很满意这些“贴心”惠民应用,她告诉记者,“我不想做饭时,在大众点评可以叫外卖;出门不带钱带个手机就什么都能买;出差、出游都可以在网上自己设计路线,网上订票,网上叫出租车、顺风车,网上订宾馆;不知道路线在手机上查地图;路近可以骑共享单车……很方便,很智慧”。

然而,提到政府的政务服务,包括他们在内的很多百姓认为“惠民”不足,样子工程太多。

对此,在采访时,很多业界专家也表示很无奈。他们说,很多城市推广智慧城市时太过注重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建设,而忽略了百姓的真正需求。建议,未来智慧城市应以解决百姓现实需求为重点,从“政府端菜”变“群众点餐”。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