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海陆空+智能制造”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新浪新闻
佚名
近年来,智能制造概念发展火热。智能制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正在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如今我国正在依托智能制造探寻转型升级之路。

近年来,智能制造概念发展火热。智能制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正在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如今我国正在依托智能制造探寻转型升级之路。

从建市到设经济特区,珠海只用了一年。1980年,因紧靠香港、澳门,这座年轻的城市获批成为国内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作为经济发展要地,珠海经济特区以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吸引一批又一批特色产业进驻。2015年,在广东省政府提出的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规划中,珠海被纳入其中。三年时间里,珠海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多点开花,创新型产业不断涌现。上至太空,下至深海,都有珠海制造的身影。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珠海迎来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建设等国家利好政策叠加,随着港珠澳大桥即将建成通车,珠海正站在大湾区的中心连接点谋划未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多位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的企业代表认为,除了企业自身努力之外,希望珠海进一步形成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共同推动产业提升发展,助力经济特区建设。

上天下海:勇士的梦想之地

宣布成立特区后,珠海一夜崛起,边陲之地猛然拉开建设序幕。勇士们抱着上天下海的梦想,来到开放的珠海。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欧比特”)就是其中“上天”的探索者。

2000年,欧比特创始人颜军将其在海外研究的嵌入式技术、操作系统软件等成果带到珠海。很快,他发现了宇航芯片技术在国内是空白的。芯片要求小型化,且所有功能需在芯片上集成并稳定运行,这方面的核心技术由美国、法国垄断。

“国产化最大的难题在于可靠性。”欧比特董事会秘书段一龙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芯片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容错率极低,摆在首位的就是可靠性。一款芯片研发需经过企业不断试验验证,再交到航天系统测试,符合标准及认证后再到地上应用测试,通过后才能上天。“从研发到应用,基本需要5年时间。”

技术空白总要有人来打破,否则只能被他国“卡脖子”,欧比特踏出了第一步。“国内没有现成的配套,相关基础很薄弱,做研发没有捷径,只能埋头苦干。”段一龙说,欧比特研发三年才推出国内第一块嵌入式S698芯片,填补了领域空白。

此后,欧比特走出了国产芯片的自主可控之路。2013年,欧比特上市后借助资本力量向微纳卫星星座等构想迈进。在国家提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后,欧比特把目光投向了商业航天领域。

4月26日,欧比特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成年礼:自主研发的“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02组卫星传回最新影像,标志着欧比特成为国内首家独立运营卫星星座的民营企业。

与欧比特一墙之隔的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云洲”),是珠海产业“下海”的代表。

云洲计划在公司成立10周年之前成为全球无人航运的探索者。“无人船艇的实质是水面机器人,可代替人在水面精准工作。”云洲总经理成亮对时代周报记者介绍,云洲创立的初衷是为国内频出的水质污染事件提供解决方案。

2008年左右,环保部门没有自身的采样船,不连续性、不安全性以及定位不准使得探测结果不够精准;在线监测存在盲区,无法实现全水域监测。2010年,专家张云飞博士带头创立云洲,成为国内第一家无人船艇研发及生产企业;2012年,云洲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艘环保无人船产品,得到了第一张环保领域订单。上个月,云洲研发的无人船艇亮相第十四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成为焦点。

在珠海实现无人船的从无到有,成亮说这是“在对的时间、适合的地方做了对的事。”党的十八大提到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十九大再次提到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有了国家战略“背书”,各级政府都积极支持。“在项目审批、产业配套、政策扶持方面,珠海算是国内率先支持无人船产业发展的。”成亮认为,珠海的开放、包容,成了云洲发展的信心来源之一。

观念变革:推动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升级

新兴产业在珠海蓬勃发展,传统制造业也不甘落后。

“通过技术、管理创新推动,去年格力营收达1500亿元,净利润达224亿元,位于行业前列。”格力电器副总裁、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望靖东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1990年诞生于珠海的格力见证了珠海这一路的改革开放。“那时候国内有400多家空调企业,格力只是一家不知名的小厂,市场基本被日本品牌占据。”望靖东说,在那个压缩机、电子元器件、钢材都依靠进口的年代,企业只想把空调卖出去,在市场上存活下来。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席位,格力认识到必须提升自身品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格力因此提出“不需要售后的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推动品质管理提升口碑。2012年,格力成为空调市场中唯一保持增长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7成。

此后,格力把目光放在了装备制造领域。“自动化是趋势。”望靖东说,当时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试图以智能化代替人工高补齐短板,国内则出现了劳动力紧张、效率有待提升的问题。“内部有设备智能化升级的需求,但要真正实现有难度。”在望靖东看来,最难的是观念变革。当时格力内部有声音认为,在现金流充裕的情况下,可直接向外采购智能装备,不需要自己制造。“但如果直接向供应商采购,就需要向其提供生产线参数,这对企业而言是有风险的。”望靖东回忆说,正是考虑到掌握这些智能装备核心技术后可向其他产业领域外延,当年格力的改革方案才得以通过。

2015年,格力与全球知名机器人制造企业ABB合作进军智能制造,加上在珠海打造的国际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格力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布局初见成效。其自主研发的自动化产品超过百种,覆盖工业机器人、智能AGV、大型自动化线体等领域。截至2017年底,格力累计申请专利34927项,自主研发的24项核心技术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格力成长历程是珠海实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是珠海经济特区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缩影。”珠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永航如此概括道格力之路也是珠海传统制造业谋求创新发展的缩影。经过多年发展,珠海在家用电器、海洋装备领域已有一定产业积累,为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为智能装备带来了市场需求。

2013年,珠海出台《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提出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适应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此后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扶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促进产业做强做大。

传统制造业在珠海焕发了新的生机。2018年珠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全市去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94.84亿元、增长32.1%。格力智能装备制造等科技型企业产值翻倍增长,丽珠医药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发展良好。

马不停蹄:聚焦珠江西岸产业带攻坚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上回首,望靖东感慨良多:“格力不仅见证了企业的进步,也见证了国家的进步。”

2001年,格力将首个海外空调生产基地放在巴西。“钢材、压缩机、电机等都从国内制造或采购运过去的,仿佛看到了90年代初的中国。”望靖东说,如今国内已掌握了很多核心技术,可自主研发核心部件的品质超越海外,不再依赖进口。

最让他感慨的是,如今“Made in China”是个骄傲。“刚开始做代工,想偷偷把‘Made in China’印上去也不行,现在我们能理直气壮地把‘中国制造’印在显眼的位置。这信心来自于市场、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认可。”

不仅是“中国制造”,还有更多被认可的“中国智造”正从珠海出发。

2017年,云洲启动无人航运项目。从内陆航向大海的云洲与中国船级社、珠海市政府、武汉理工大学合作,设计出了可实现快速设计、建造、测试的小型无人货船“筋斗云”号,计划年底下水,明年可在全球率先实现商业运营。“不论是产业趋势、政策法规以及应用场景,无人航运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成亮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去年中国船级社向云洲颁发了中国首张无人船艇原则认可证书,标志着中国无人船艇产业迈向了标准化、规划化。

接下来,云洲将在合作共建的无人船测试场上进行技术开发、应用展示等,日后还将在此开展行业标准制定、管理法规制定等行业服务,以此推动无人船产业、人才和资本等要素在珠海集聚发展。

没有人停留在昨天。欧比特要继续“上天”,据段一龙介绍,今年底欧比特将再发射5颗卫星,后续批次的卫星根据前期运营情况发射,形成以“珠海一号”为卫星空间信息平台载体,打造卫星大数据产业链。欧比特还计划与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合作,启动国内首个卫星大数据交易平台,“建立交易板块促使行业在此集中交易,便于日后规范运营”。

站在新的起点上,珠海计划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着力引进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业龙头骨干项目。预计年内,珠将推动伟创力工业4.0制造基地、中海福陆海洋工程装备三期等一批项目动工建设。

(原标题:珠海智能制造海陆空齐头并进)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