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长陈晏:把贵阳大数据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新闻周刊
佚名
把贵阳大数据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专访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晏 大数据作为一种新事物、新理念、新产业、新手段,对大数据的认知、接受和运用需要一个过程,即使是现在,在一些区域、一些系统、...

把贵阳大数据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专访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晏

大数据作为一种新事物、新理念、新产业、新手段,对大数据的认知、接受和运用需要一个过程,即使是现在,在一些区域、一些系统、一些干部思维观念也没有根本扭转过来,不善于用大数据思维分析问题,不敢于用大数据手段解决问题。

“数博会”召开的前一周时间,陈晏每天要接待来自不同地方的“客人”,这些“客人”大多与大数据产业相关,有企业家,研究人员以及官员等。

作为“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承办单位之一,贵阳市政府早在2017年10月就开始筹备工作。“数博会”已经举办过三届,对于今年的“数博会”召开,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坦然有压力,“目前最大的压力就是把“数博会”办得更好,如何继续把大数据这个产业做大,做好、做强。”

5月26日,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开幕,此次大会以“数化万物,智在融合”为年度主题,有来自近30个国家的5万余名代表和嘉宾参加会议,参会观展超过12万人、23万人次,参展企业达388家。从参会人数和参展企业规模来说都创历史新高。

随着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第三波浪潮袭来,以大数据为表征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开启新阶段,“数字经济”正在逐渐成型。

一个地处西南的欠发达省份,贵州省自2013年扛起“大数据”战略的大旗以来,不仅走在了其他省份之前,也为大数据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鲜活的实战案例。从某种角度来说,大数据为欠发达的贵州和贵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赶超发达地区的机遇。

过去,提起贵阳发展大数据的优势,总是离不开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通过这几年大数据的发展,贵阳大数据已经具有品牌效应,已经成为除自然生态、文化旅游之外,贵阳又一张亮丽的名片。“我想,这是贵阳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的比较优势。”陈晏向《中国新闻周刊》自信地说。

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新闻周刊:“数博会”自2015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三届,去年正式上升为国家级博览会,在你看来,有哪些突出变化?

陈晏:“数博会”现在已成为中国在大数据领域最具国际化和专业化的高端平台。特别是2017年升格为国家级博览会后,“数博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口碑越来越好、成果越来越多、品牌越来越亮。与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相互呼应、错位发展,形成“东有乌镇互联网大会、西有贵阳‘数博会’”的良好格局;已成为与德国CeBIT展、美国GSMA展等同等水平的国际顶级大数据专业展会。

中国新闻周刊:“数博会”的举办,对于贵阳而言,意味着怎样的机遇?

陈晏:作为“数博会”的发源地和举办地,“数博会”为贵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深层次的影响。

一是为贵阳搭建了大平台。“数博会”是熔铸创新资源的“催化剂”,每年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主题多样的项目路演、各类黑科技的成果发布,让想法和办法见了面、对了号,催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为贵州、贵阳大数据发展从量变到质变提供了充足营养。比如数联铭品就是首届“数博会”痛客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企业,落户贵阳后成长很快,今年估值将达到10亿美元。

二是为贵阳聚集了大资源。以大数据为媒,汇聚全球大数据行业精英,展示最前沿的大数据科技成果,让“爽爽贵阳”成为了广大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

三是为贵阳带来了大发展。2017年,全市大数据企业达到1200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7亿元,大数据企业纳税额110亿元,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为贵阳市经济增速连续5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聚通用”为大数据探路

中国新闻周刊:近两年,贵阳以打造“中国数谷”为目标,突出抓好大数据聚通用,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晏:大数据的聚集、融通、应用(简称 “聚通用”)既是贵阳推动大数据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我们大数据发展先行先试的一个突出特点。

近年来,贵阳市围绕打造“中国数谷”的目标,做深做细做实数据“聚通用”,探出了具有贵阳特色的发展路子。

一是提升“聚”的能力,软硬环境一起抓,开展“全光网城市”“无线网络·满格贵阳”建设,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6730Gbps,电信、移动、联通和多彩贵州广电云实现行政村光纤全覆盖。

同时,建成16个大数据产业聚集基地,数据中心服务器投运3.5万台,呼叫中心座席超过8万席。此外,还建成贵阳市电子政务外网体系、“云上贵州”贵阳分平台,统筹云服务,推动各种应用在一张网、一朵云上实现块上聚集,夯实了大数据发展的基础。

二是着力优化“通”的环境,建成“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对全市54家单位、216个系统的2290个数据目录字典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开放数据集和API资源1180个,数据530多万条,形成了“数据不搬家、数据不复写、管理机制不变”的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新体系。

去年5月贵阳发布《贵阳市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大数据的地方性法规,目前贵阳市一级政府已实现了开放和共享,所有部门的数据库,除了特殊情况涉密,其他能公开的全部开放共享。

三是丰富“用”的场景,推出了一批大数据应用场景,将大数据应用到拒腐防变、治安防控、信访维稳、综合治税、民生服务等领域。以“大数据综合治税”平台为例,通过整合采集35个部门的涉税数据,累计查补税款5.54亿元。

中国新闻周刊:场景应用是大数据的关键和价值所在,在这方面,贵阳有哪些经验?

陈晏:刚才我也说了,数据的最大价值在于融合。贵阳把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大数据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工程和“万企融合”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大数据技术在各类场景的运用,以大数据引领三次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推动实体经济向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方向迈进,2017年,贵阳成功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在大力推进大数据工业场景运用方面,我们搭建了“一企一策”线上服务系统和贵州工业云平台,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指导和支撑。

除了工业场景的应用,我们还推进大数据在农业、服务业方面的场景运用。

中国新闻周刊:实际上,数据的开放共享在很多地方还是一个难题,贵阳是如何做到的?

陈晏:在推进“聚”和“通”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和认识到,要让大数据更好地服务改善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理解“大数据是一种资源、一种技术、一种产业,更是一个时代”,要打破各种信息壁垒,促进跨领域、跨平台、跨部门数据的“汇聚、共享、开放”,把一个个“点数据”“条数据”聚合重构,形成“块数据”,使治理能力从碎片化转型到融合化,创新应用场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大数据“聚通用”的价值。

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方面,我们采用燕云DaaS技术,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资源共享”原则,解决了政府数据共享开放难题,也在全国第一个建成市级政府数据资源全量目录。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大数据发展还存在哪些瓶颈?

陈晏:我认为,除了大数据人才缺乏之外,最大的瓶颈一方面来自于数据壁垒没有完全消除。目前贵阳市一级政府部门,除了特殊情况之外,实现了数据库的开放共享,但在纵向上,依然存在数据封锁现象,部分数据以“条”数据形态存在,彼此割裂、互不相通。同时,应用系统平台多元异构,导致部分政务数据流转不畅,造成信息孤岛、数据烟囱,制约了对数据的开发运用。

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例,假如要办理社保业务,需要核实身份等一系列信息,涉及公安等多个部门,如果所有部门数据开放共享,在社保部门的窗口,就可以进入相关部门的数据库调取资料,符合条件的,在窗口就可以一站办理,即使不符合,也可以及时告知,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另一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制度支撑,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大数据发展的需要。比如贵阳市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中,虽然已开通邮政寄递申请材料和证照批文等服务措施,但由于受部分现行法律法规的限制,电子证照共享互认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支撑,对推行“一网通办”造成了一定影响。此外,人脸识别系统也有很多在法律上没有界定,容易被诉诸于法律。

打造“中国数谷”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的贵阳,可以说从上到下大多已经具备了互联网思维,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你对培养互联网思维有何建议?

陈晏:大数据作为一种新事物、新理念、新产业、新手段,对大数据的认知、接受和运用需要一个过程,即使是现在,在一些区域、一些系统、一些干部思维观念也没有根本扭转过来,不善于用大数据思维分析问题,不敢于用大数据手段解决问题。

在贵州省发展大数据之前,贵阳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大数据,对于为什么要发展大数据也是打了很多问号,随着这些年的发展,我们的疑虑也慢慢解开,原来假如有10个问号,现在可能只有一两个了,这就是一个进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第一,通过发展大数据,很多人都开始学习和认识这个新事物,知道大数据是什么。第二,通过发展大数据,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社会治理方面,全市有2万多个摄像头,只要敢作案,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嫌疑人。2017年,全市群众安全感上升到98.43%,为十年来最高,现在“两抢一盗”日发案率大幅降至0.32起。通过大数据,贵阳的社会治安得到很好的改善。

所以我认为,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大数据,才会有大数据思维,有了这个思维,用于实践当中,看到大数据实实在在的好处,才会真正的认定大数据。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很多城市为了争夺人才出台了很多高薪、户口、住房等优惠政策。同样,贵阳发展大数据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在你看来,一个城市如何才能留住人才?

陈晏:贵阳拥有良好的体制机制优势、大数据产业聚集发展优势、营商环境优势、交通枢纽优势、良好气候优势等,这些都将转变成人才引进优势,成为贵阳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

近年来,贵阳出台了一系列大数据人才专项政策,在服务配套、子女入学、项目审批、平台搭建、入户办理、住房安置等方面给予人才重要的保障服务,积极打造人才政策“洼地”和创业环境“高地”,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2017年,贵阳引进高层次和紧缺大数据人才834人,“贵漂”成为一种潮流,为大数据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但我认为,人才不是靠“抢”,而是靠“留”。现在各地人才政策大同小异,都是靠薪资待遇吸引人,真正的人才,肯定是具有一定价值的,高薪待遇是必然的,但不代表有了高薪就一定能把他留下来。如果抢来人才却留不住,政府花了冤枉钱不说,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关键是要留下人才。

把人才留住,我觉得有两个核心,一个是给他们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因为既然是人才,就一定是能够做事,期待成就事业的。我在铜仁担任市长时,有件事就让我感触很深,当时市人民医院以50万元年薪招来了一个外科医生,结果干了3个月就走了,因为3个月他做的手术还不到10台,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如果没有足够的实践,待个三五年技术也就荒废了,因此哪怕给再多的薪水也必须要走。

所以要留住人才,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平台,我们打造了16个大数据产业基地,建立了16个科技孵化器、50个众创空间,正在成立规模达4亿元的“贵阳市大数据发展双创投资基金”,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每年“数博会”还有各种创新大赛,到贵阳发展的大数据人才可以接触到国际最前沿的技术,能够有更多机会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现在贵阳已经将这个平台搭起来了,真正的大数据人才过来,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做事,可以尽情发挥才能。

第二个核心,就是良好的公共配套服务。贵州的交通现在已经非常方便了,无论飞机还是高铁,都非常通畅,全省88个县,县县通高速公路。但对于人才而言,除了享受政策优惠、福利待遇之外,还要为他和他的家人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父母能够享受好的医疗,孩子享受好的教育。

我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两个核心,人才不用去抢,自己就会过来。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