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务服务”不再只是一道选择题

晶报
佚名
近两年,“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焦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行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少跑腿、更便捷、更有效率。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

近两年,“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政府和人民关注的焦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行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少跑腿、更便捷、更有效率。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行改变了既有的利益格局,因此很多人似乎不太乐意拥抱“互联网+”。

进入4月,2018年度广东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领取资格协助认证工作开始了,今年在深圳居住的省内异地退休人员又多了一种认证渠道:下载“广东社保”APP进行网上人脸识别自助认证,认证结果即时反馈——这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生动实践。

在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内容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到: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总理话音刚落,现场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既表明人大代表们对报告中相关提法的高度认同,也说明“互联网+政务服务”确实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在这种背景下,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势在必行。

目前,在一些商业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已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政务服务领域,这样的做法还不多见。在深圳一些行政服务大厅,缴费还必须用银行卡,移动支付不被支持,以至于不少市民还得借别人的卡代缴费用,然后再通过微信转账还钱。从技术的角度讲,很多政府服务实现数字化已经不存在障碍,但有些服务方式依然原始而古老,说到底还是懒政的思维在作怪。

诸如在政务APP中引入人脸识别等看似只是一个“技术活儿”,但事实上,政务服务的互联网化更是一个关乎现代公共管理制度、方式变革的系统工程。“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政府利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和资源实现融合创新的过程,除了通过“连接”提升运作效率、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学反应”和“基因再造”,重构流程,重塑公共产品和行政服务——这些远比引入一些最新的网络科技要难得多,也重要得多。

进一步说,当我们看到一些政务服务中引入了一些新技术,它实际上对应的是一系列管理方式的调整,也会倒逼管理模式的变革。某种意义上,这也正是一些政府机构不愿意主动拥抱互联网的原因——服务方式变了,各种架构和既有的利益格局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很多人感觉难以适应甚至不愿看到的。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人们的注意力在网络和手机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多,阵地变了,“政务服务+互联网”将不再是一道选择题。公众希望能有更多的政务机构积极地拥抱互联网,也希望诸如人脸识别等最新的科技能广泛地运用到政务服务中去。

(原标题:“互联网+政务服务”难在哪儿)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