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文川:场景+AI,平台与生态—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信息化观察网
刘梦丽
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况文川 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影响从1998年开始,至今接近20年的时间。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大家能够直接地感受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已经影响到日常的金融行...

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况文川

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影响从1998年开始,至今接近20年的时间。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大家能够直接地感受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已经影响到日常的金融行为和消费行为,非常重大的变化。

变化从三方面看,首先,移动支付。我记得去年六七月份的时候,我连续两次去机场高速公路收费口遇到前面的车找我换钱,他们没有带钱,微信转我一百块钱去付过路费,当时我觉得他的胆子太大了,居然敢不带钱。虽然我带钱也是越来越少,最早出门不带三千块钱没有安全感,后面发现刷卡比较多的时候就带两千,后来带一千,去年发现可以不带钱。出租车不用滴滴,拦下的车也是可以扫码的。我们发现买煎饼果子也是扫码。酒店可以支付宝微信,国外也是可以支付宝微信,我也不带钱了。不带钱还带钱包,因为带两张卡预防万一,怕手机的电不够。手机电池够了以后,出门什么都不带。我们相信现在在试点数字的身份证,当数字身份证在手机上用起来,我们可以做到一机走天下。变化非常大的是移动支付和外卖,支付非常便捷。金融是促进实体经济消费的,当你在现金社会花钱跟花信用卡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当你大拇指按一下,购物的获得感来的更快,这是非常大的影响。第三方的支付平均数字,2013年移动支付占移动第三方支付7.3%,2017年移动支付64%,今年会过70%。变化的背后是账户开在银行还是金融科技公司。

投资。我应用十几家金融机构与银行,最早用网银时在电脑上非常麻烦,我算是专业的金融科技认识。以前用网银的时候,我礼拜六早晨坐起来,签约、动态密码等都非常麻烦。当你辛辛苦苦装上去后用起来很麻烦,还得开机,还得带着UK,使用率不高。今天用手机无论用银行的理财软件还是银行的结算银行,还是用了路金所的创新机构理财,其实已经变的非常方便。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便捷,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投资选择,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投资选择带来太多会麻烦,经常会忘记你的钱在这个App,四五个月得专门做一个表格统计基金总的是赔了还是赚了,这带来新的麻烦。将来会不会出现整合的App。

骚扰电话。每天会有十几个不认识的电话打进来,他们会问你买不买房子,如果你说不买就会问你卖不卖。20%的电话打进来是问你要不要高息的理财产品或保险,还有60%是银行贷款要不要。放眼几年发现满城都是放贷人,这几年互联网理财出现问题,满城都是催收贷款的人。中国在贷款的催收共享平台App有300多个,兼职催收人员有几百万以上。变化背后代表很多靠人推进的互联网理财和互联网的贷款,这也是互联网+带来的形态上的变化。刚才从支付、理财、贷款的三个角度,把跟我们直接相关的感触与大家分享。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有同样的感触,以前念书没有很多的钱买书,所以去图书馆看。工作了以后买书像买菜一样的,但最终是家里留不下,最终就开始买电子书和京东阅读。光看这些书不够,财经周刊和华尔街会去定杂志,也发现新闻也是需要的。光看是不够的,刷朋友圈和公众号来不及的时候就放在有道的云笔记,路上可以听喜马拉雅和得道,听微信的图书。大家每年在这方面花的钱越来越多,电子的出版物一点不比纸质的便宜,甚至会越来越贵。我每年花的钱比以前多很多,大家开始愿意为知识付费,很好的方面。为什么看这么多的东西,每天看很多的东西还觉得不够,大家对未来、信息、趋势和知识的一种需求。京东阅读有一本书《我懂你的知识交易》,我一直在犹豫买不买这本书,我不知道看了书会不交易还是会更加交易。我在厦门骑了一次共享单车,在海边感觉应该是很浪漫的事,但骑着比较伤感。2015年到厦门还是一些出租自行车的人在那,行业发生变化以后,这些人靠什么为生。交易是各行各业的,对金融行业也是一样。今天的商业规则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银行业的盈利水平高了,但它的市值比互联网企业低很多,大家会想未来行业会往什么方向发展。下一个风口在哪里?哪一个业务会成为没落的业务。

我们要看交易的来源是什么,狭窄地分析金融行业银行业的数字化趋势。一系列IT和商业趋势,耳熟能详移动互联影响大家的生活。前几年讲大数据,现在各行各业生产活动,包括飞机飞行都进行全面地数据化。现在提出数据模拟,数据仿真事物的能力。物联网,不仅是物物之间的连接,还有人之间的连接。万物互联以及各种智慧物的产生。AI虽然刚刚起来,但我们可以预见未来AI会成为标准的基础设施。用户体验的变化,基于云对话的平台,而不是基于传统的平台,产生更好的服务体验,沉浸式的客户体验。最后到云2.0,云1.0是CPU、内存、存储资源、网络资源、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本计算能力的共享。但今天当数据已经足够开放,足够多的时候,当AI方法需要大规模协同应用的时候,已经很难有任何一个机构要求把无边界的数据放在封闭的环境里运行。这个时代可以看到很多大型企业和政府上网,而金融行业的上网比较小,基本是私有云的改造。我们看到云2.0的趋势肯定会影响金融行业,而不是简单把现有的系统放在公有云上,没有太大的意义。银行将会跟其它的行业之间通过2.0的生态应用新的计算形态,这是我们技术上将会实现的,技术的变化势必影响金融行业的分布。

中国互联网+后期的时代,我们的驱动力由流量驱动往科技驱动转换。移动互联网的人数到7亿多,再上涨很低。美国网红坐一次私人飞机坠毁,他在美国有2.5万个粉丝,在中国10万+非常容易。我们的人口红利有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所以才能支撑电商、淘宝、饿了么等大规模的用户量的服务。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口红利在减少。逐渐地回归到商业本身,还是从流量驱动到科技驱动。细分人群有独特的需要,如何以低成本的方式满足高度个性化人的不同生活的金融需求,这成为很大的挑战,也是很大的风口,这是商业趋势的变化。大家从美国、香港都在争夺独角兽,基础的技术开始到区块链都看到去中心化的技术和业务的新形态。形态在去中心化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东西,产生更大的支撑中心化运营的独角兽,这都为银行数字化转型产生更大的影响。

我们一直注意银行业是很有忧患意识的企业,现在很多的网络企业动不动说谁要被颠覆,你的同龄人又把你抛弃。银行一直讲银行会被颠覆,我们发现银行是一直有颠簸,但没有被颠覆。1999年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盖茨说银行服务是必须的,但银行本身可以不存在的。这句话的出来对中国是非常大的冲击。2008年马云讲如果银行不改变,那我们改变银行,现在银行是在改变,但它没有被颠覆。银行在很多互联网场景逐渐地被边缘化,但是不是完全在事业上被边缘化?实际的情况不是如此。作为银行体系,包括从业与监管构成的金融商品的生产、信贷工厂、风险控制、支付结算的网络、分销、内控、稽核、准备金的管理等是一系列的长期形成的体系。我们注意饿了么卖给阿里95亿美金,本身的业务规模已经非常大,但一般股份制银行的利润也足够。工农中建四家行的利润是近九千亿美元,它们的净资产六万亿。前面讲到影响生活的互联网理财,它的统计数据各家不一样,应该是三万亿到五万亿之间。我们跟储蓄存款相比,储蓄存款70多万亿,这是数量级的差距。互联网信贷在两亿到四亿多,银行业的信贷规模是140多万亿,完全不是数量级,不容易被颠覆。国内有二十二万八千七百个网点,四百多万的从业人员。农业发展银行放农业政策性的贷款,需要大量的地配人员,这是不容易被替代的。银行业虽然会发生颠簸,但它还是会存在的,存在不意味着不发生改变。

中国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有特殊的环境,中国在商业的数字化进程中在全球都是领先的,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带来的规模上的影响,及政府对互联网宽松的控制。我们感觉冲击会更大。2016年开始全球金融科技的投资,我们占46%,美国41%,中国的投资力度更大。中国跟海外有区别,中国的金融科技投资中,互联网的巨头参与更多。海外的情况,金融机构如英国的汇丰,西班牙银行,美国的花旗等都在大量直接或者通过创投机构在投资金融科技企业。在中国基本由社会资本和互联网巨头投资,非常大的差异。我们注意到中国的银行业早期只有两家,一个是兴业,一个是平安,两家在金融科技有投入。其它的银行今年开始发力,招商银行、建行、交行都开始大量地把资金投到金融科技。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银行业运营的客户,我们有丰富的商业场景,这是正在改变的趋势,将来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直接地参与进来。

几年前有人讲过趋势,云计算成为基础设施还需要三百年,这是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讲的。但过了七八年以后,企业大量的基金投到公有云上,趋势有时不好预测,我们只能说基本原则性的东西要做理解。金融稳定是中国非常大的前提,我们与美国的贸易战金融稳定是非常重要的。金融稳定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去杠杆,包括去国有企业的杠杆和地方政府的杠杆,还包括居民的杠杆也开始在不断地提高。中国是储蓄率很高的国家,但稍微有一点下降,工行的行长开始说储蓄率下降很危险,因为中国一直是集中资源发展经济,贸易战来了,重要的一点是促进实体经济。高房价压制内需,国外商品进来也要促进消费,促进内需,促进实体经济。这与促稳定需要权衡的,政府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是吃拍经营的,要治理出现了互联网金融的乱象。尽管持续净化,这是大趋势。商业逻辑最终还会回归,现在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四千亿,不可能直接翻译为四万亿的赤字,需要多大的股市容纳量。未来逐渐的还会往技术的驱动方向走,这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大趋势。

场景是非常重要的,线下的移动支付让金融迅速场景化,但线下支付有非常大的空间。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卖煎饼果子的没有使用微信扫码,农村没有用起来,还有很多生活服务空间有线下支付的空间。线下支付和线上支付继续融合,现在看到的金融在场景中更多的是零售个人领域。未来在工业和企业经营的领域会越来越多,我们会继续的融合,交易链条价值进一步发挥。无论是传统的银行业,还是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与互联网公司,大家都在争夺市场。因为拿到支付就会拿到账户,拿到账户就会拿到理财,拿到金融交易行为就可以放贷,这是更大的争夺空间。随着国家的大前提要求促进内需与消费,提升供应链,加大消费能力。金融不仅仅是服务场景,促进很多交易的发生。买苹果的分期业务,会更加普及到全金融的环境,我们看到通过新零售和C2B的方式带来的新流量。

AI发展的很快到了基础设施化,其实AI真正的替代很多人的工作有很长的过程,而且有可能是不可能的。银行里站的机器人,很多人在那说话,它到底要跟谁说话。大量的对话机器人只能听懂一句话,20句话把问题拉过来的时候很难说。国际上拿到身份证的机器人对话是假的,国内也有一些机器人后面有人操控的,这些机器人不一定能够做到的地方,我们不能有太高的期待,可能会改变银行网点用户的服务,但不可能把银行网点完全用机器人代替。建行在上海实验网点,但不是把所有的网点代替,只是做形态的实验而已。金融是无形的,如果完全无人根本没有必要有网点,直接在网上办理就可以,为什么还去,最终还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AI应用场景集中在客户识别,判断你能不能做大额的转帐。智能风控,不断维持道高一丈的时候,我们要用AI算法。智能客服与精准营销、投研和报告,智能投顾。虽然自己搞财富管理十几年,智能投顾不能完全指望它帮我们赚钱,真的智能投顾的算法可以帮你赚到超出常规收益率,为什么还是一个软件,自己做就可以了。金融理财不是让你能够稳定地保证赚钱,而是在符合风险的承受能力的基础上,让你有可能追求比较好的收益的可能性,智能投顾更多的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帮助很多人得到智能投资顾问的服务,主要从效益和体验上给银行带来改善,但不是对银行的颠覆。

从封闭走向开放,前面讲到趋势变化的驱动因素。如果金融还是封闭的体系不可能,必须走向开放的体系。无论从业务运营还是IT建设上。从银行到其它的金融机构再到其它服务机构、互联网企业及传统不传统的创新金融服务公司都会加入进来。面向个人客户与企业客户等其它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形成更多的平台。银行对外提供金融开放平台,不再是摆在那高高在上客户找我,这会成为一个元素嵌入到各生产的场景里。也会有银行或者其它的金融公司提供金融科技平台,为有流量的公司提供基础的技术服务。互联网巨头的平台和专业的功能平台,再加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的是流量、金融业务和数据业务以及科技业务。针对社会上的选择变的太多,将来会出现的形态是个人和企业。广告行业有程序化购买的代理系统,帮助你快速地买一些广告时段,将来对个人和企业也会有生态出现,客户代理帮我们选择金融服务,它会打破传统的银行业务架构,形成基于平台互联的新生态。

大道至简,银行需要越来越简单,更加亲切地面对用户。

(以上是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况文川在2018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的演讲实录。)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