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冷战时代到来,中美人工智能竞争激烈

凤凰军事
佚名
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谁掌握了人工智能,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制高点。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得到迅猛发展。据2018中国IT市场年会上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

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谁掌握了人工智能,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制高点。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得到迅猛发展。据2018中国IT市场年会上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700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增长率达到26.2%。

文章说,美国咨询公司欧亚集团认为,2018年的十大风险之一就是全球“科技冷战”。美国对这一领域的推动实质上来源于私营部门,但美国国防部和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在其中占比相当大。美国国防部在硅谷设立一个创新中心,目的是紧跟创新潮流。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推动力主要来源于国家,中国是促进而非削减公共研发预算。中国2017年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培养出160万专业人才,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欧洲的情况介于二者之间。欧盟成员国2017年在科技领域的投资增长至112亿欧元,与2011年相比增加5倍。

在AI领域,欧洲拥有32个研究机构,美国拥有30个研究机构,中国拥有15个。世界经济论坛称,在人工智能上的全球投资,已从2011年的2.82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24亿美元,且增长势头愈发强劲。这是一场所有大国都参与的竞赛,这场结果并不明确的全球科技冷战将确立一些小国需要遵循的标准。

澳大利亚洛伊解读者网:联手对付中国不是遏制而是防御

无论是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战略”,日印核协议,印太战略,美国对中国在南海行动的反应,还是美日澳印四方对话,中国都用“遏制”来回击,这或许是其最成功的战略。

日前,澳大利亚洛伊解读者网《遏制中国之谬论》一文说,“遏制”一词在西方贸易和安全政策精英中制造了困惑,导致他们拿不定主意如何来应对中国崛起的消极方面。遏制中国谬论的主要结果是,在国际层面分化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决策者,并让地区各国永远要为自己让中国“感觉”被包围道歉。

然而,无论是四方对话还是印太战略,都不是要联合起来对付中国。这些国家感到不安全,是因为中国接管了他们所依赖的一条全球主要贸易路线并将其军事化,而且中国对他们的关切不予理会。西方国家针对这种情况谋求集体安全,在一个包容性的框架内与该地区接触,这个框架的目的是抗衡中国强大的实力。

所有国家都有利益所系,如果在外交上达不成妥协,自然就会开始联合起来对付让它们觉得具有威胁性的那个国家。因此,对上述这种情况作出反应,试图减轻不安全感,是防御性的,并非遏制。

日本《产经新闻》:战略家尼克松的叹息

日前,日本《产经新闻》刊登题为《战略家尼克松的叹息》的文章。文章说,自尼克松政府以来,美国的对中政策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中国强大之首将其纳入国际规范。无论是克林顿政府的“接触政策”,小布什政府的“胜利攸关方”,抑或是奥巴马政府的“战略再保证”,都沿袭了这一政策。

但随着中国作为世界投资市场,具备了愈发强大的经济实力,形势为之一变。苏联解体后,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小组委员会就曾尝试预测中国未来的军力扩张。受邀出席会议的12位战略专家表示,“问题不在于中国是否会成为国际玩家,而在于何时以何种形式成为”。

现在看来,专家们的预测都说中了,区别只是中国以超出他们预想的速度成长为全球性大国。当年参与过听证会的时任助理国务卿温斯顿·洛德当时就表示,中国高度关注南海岛礁等领土问题,中国的武器现代化和涉及大规模大伤性武器相关的技术出口给周边带来不安。如今,特朗普政府以“大国间竞争苏醒”,来表达对中国的警惕。

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网:贸易战,巧言令色下的地缘政治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包括钢铁和铝产品在内的原材料征收关税,“贸易战”一词便被大量引用。但这或许只是一种修辞上的交锋,其反映了大西洋两岸关系可能发生转折?

日前,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网站题为《“贸易战”,巧言令色之下的地缘政治学》的文章指出,包含一整套报复措施的贸易战,目的是尽可能影响对手,直到其崩溃,放弃继续进行这场战争。历史上的贸易战经常演变成“真正”的战争。与武装冲突一样,贸易战永远没有获胜方。

如今,特朗普陷入一种孤立主义,甚至是单边主义的逻辑,但特朗普并非这种立场的唯一代表。这些“孤立主义者”的诉求来源于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企业迁移,以及面对逃税与税务天堂现象的不稳定性等问题的负面作用,也来源于气候变化的挑战等。其观点是全球化本质上制造的困难和问题,比其积极效果多。

人们对全球化带来的困难的认识,远快于国家采取相关行动,这就造成政治领导人的信用下降,主张孤立主义和民族主义。特朗普提出的贸易战威胁,将考验欧洲与欧洲人民进行自卫、推广不同于美国总统的世界观的能力。

西班牙环球网:太空“淘金热”的机遇与挑战

一些企业和国家开始登上太空采矿车。然而,小行星资源开发不仅意味着机遇,也面临很多挑战。日前,西班牙环球网题为《太空采矿:小行星会成为未来的资源吗?》的文章说,在登上太空采矿车前必须清楚两件事:小行星可能导致人类灭绝,也可能让人类致富。第一件事已经由恐龙作证了,第二件事尚无定论。

在星际空间游荡着无数形态的星体,其运行轨道毫无秩序可言。在这些星体中,最少有1.8万颗近地小行星,还有很多尚待发现。每天都有一些直径只有几米的陨石坠落在地球上,而地球上的观测系统很难预测这些小行星碎片的到来。在金钱的驱使下,人类对太空采矿萌生巨大兴趣。

然而,现实是,尚无一家企业能在小行星上挖出第一个矿坑。1996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向“爱神星”小行星发射探测器,2001年探测器成功在“爱神星”着陆,后者成为第一个有探测器着陆的小行星。2016年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号探测器在彗星上着陆。日本和美国分别发射了“隼鸟2号”和OSIRIS-REX探测器,将把小行星地表之下的深层物质带回地球。目前,人类在着陆、开采、存储和返回地球方面经验很少。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