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数据“杀熟”不能听之任之

光明网-时评频道
史洪举
近日有网友发现,同一段路程,打车软件对两部手机的报价却不一样。而之前有报道称,某旅行APP也存在“看人下菜碟”现象,同样的酒店,对老用户作出高定价。互联网厂商“大数据杀熟”的新闻,引...

近日有网友发现,同一段路程,打车软件对两部手机的报价却不一样。而之前有报道称,某旅行APP也存在“看人下菜碟”现象,同样的酒店,对老用户作出高定价。互联网厂商“大数据杀熟”的新闻,引来网友的一片热议。

大数据“杀熟”是一个刚出现不久的词汇,主要指互联网厂商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有一定黏度的老顾客提供价格较高的商品或服务。要说,针对不同消费者给出不同的定价并不罕见,只要价格公开、不属于垄断销售和强买强卖,基本都在市场规则之中,不会受到诟病。

现实的消费场景中,会员等级越高,享受的优惠和便利越多,敢于“杀熟”的商家会被贴上见利忘义的标签,被消费者所抛弃。因此,很多电商推出了相应规则,对会员推出减免运费、提高折扣等优惠措施。“杀熟”行为,显然透支了熟客对商家的信任。大数据“杀熟”,违背了商业伦理,相关部门理当及时对其加以规制。

除此之外,大数据“杀熟”现象还可能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消费者通过网站、APP选购商品时,消费者会认为其选购商品,价格与其他消费者享受的一样,至少不会出现老顾客支付更高价的情况。正是基于这种朴素认知,消费者不会通过多个账号来对比价格。如果老用户比其他用户价格高,相当于就是对消费者的蒙蔽和欺诈。

需要指出的是,大数据“杀熟”并非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群体的差别定价。后者建立在价格公开透明和消费者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如一瓶可乐在超市卖3元,在景区或娱乐场所可能卖5元。

目前来说,由于商家占据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能根据掌握的用户信息进行隐蔽而精准的“杀熟”;消费者则处于信息孤岛之中,基本上对被“杀熟”毫无感觉,除非每次购物时利用多个账号加以比对。要知道,若消费者真的时时关注产品价格变化,利用不同账号进行对比,互联网商业可能就失去了活力,也失去了群体性的用户基础。

规制大数据“杀熟”,不能依靠消费者单打独斗,势必需要监管部门出面干预,调查商家“杀熟”方式,重新厘定更加公平合理的定价规则,并惩戒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商家。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诚信、公平、透明的市场交易环境,避免消费者再被商家利用大数据“围猎”。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