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需因地制宜

中国安防展览网
佚名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势头虽好,但成果确实不尽人意。形成了“瑟瑟春风细雨来,迟迟不见梨花开的场景”。面对目前这样的形势,我国该如何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快速健康发展?. 近日,国际...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势头虽好,但成果确实不尽人意。形成了“瑟瑟春风细雨来,迟迟不见梨花开的场景”。面对目前这样的形势,我国该如何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快速健康发展?.

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智慧城市国际标准(中国区)首批试点工作会在成都举行,会议通报了2017年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评审结果,四川成都和广东佛山南海区顺利通过ISO最终评审,开始启动相关工作,最终结果将于今年5月份公布。

在人类赖以生存、延续的空间载体,城市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人们生活和工作在城市,而城市也在不断改进,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智慧城市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科技与城市发展的融合产物。因各地域存在的差异性,各个智慧城市发展的程度和侧重点也不同。回顾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有不少城市只注重外在的成长性,而智慧系统的自主成长性严重不足。失去自主成长性,就有可能偏离建设目标和轨道,也就等于缺少成长发展的主心骨。编制科学的智慧城市标准和评价体系就是提供一条轨道,帮助智慧城市自主地健康成长。

智慧城市建设应“一城一策”一哄而上非“良策”

毋庸置疑,城市智慧化已成为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浪潮”。自2008年国家提出打造智慧城市概念起,各地掀起新一轮城市化重点工程的建设。但由于盲目的追从,导致现下智慧城市建设遭遇了“伪智慧化”的困境。

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将达800亿元。随后国内陷入一片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目前已有311个地级市开展数字城市建设,其中158个数字城市已经建成并在60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最新启动了100多个数字县域建设和3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智慧城市”时代即将到来。然而,业界对于智慧城市的内涵、发展模式以及路径尚无统一标准。由于一哄而上、遍地开花,近两年全国建立的物联网园区却因为招商困难,目前多为空壳,有种以智慧城市项目之名“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没有一个基础的标准,对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有弊而无利,各地发展程度不同,地域环境不同,产生的差异性不可忽视,城市要真正达到发展,“一城一策”才是上上策,而不是盲目的一哄而上,造成一种“伪智慧化”现象。

智慧城市能够成功的四大要点

第一,智慧城市是技术创新、政府体制变革、城市问题、公民觉悟等一系列问题相互交织、共同演进的过程,不可能是“一次性设计”,一次性设计成功的不是智慧城市,只会是愚钝死板的东西。

第二,智慧城市之所以成长和进步,是技术设计团队与政府管理机构相互合作、协同、整合、创新的直接结果。所以,智慧城市从来就不是“交钥匙工程”。过去IT企业最失败的地方就是看重工程建设、忽视系统集成。我们很多政府领导也错误地认为,智慧系统的设计建设可以由ICT包干,最后把钥匙交给政府,一启动就可成功运行。但实际上,合格的智慧系统永远是跟问题、需求、挑战共进化的。

第三,智慧城市是政府在提供智慧公共品的基础上,从问题导向,由市场主体叠加众多智慧商务品的过程,它不可能由政府包办,也不可能由某一个IT企业来总承包,而应当是由多方面共同合作、共同抚育成长的新事物。

第四,智慧城市有从基础级(1.0版)、专题级(2.0版)、综合级(3.0版)不断升级的过程,从来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小结:2018年,我国“智慧”标准建设进入关键期,标准建立将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更多便利。但是这种智慧城市国家标准是基础的、通用的,对于全国各地不同各市,都要因地而异,结合自身实际,形成自己的模式和指标,制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标准、互联互通标准,以及政务云、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安监、智慧水务、智慧医疗、智慧治理等领域的专项标准,做到“一城一策”,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力智慧城市建设。

(原标题:智慧城市通用标准建成“一城一策”仍是决胜关键)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