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汉学与我国的国家形象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佚名
国家形象是指外部公众对本国社会、文化等因素的总体认知与评价。国家形象既受一国的综合国力、历史遗产、文化资源和外交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也与该国政府及其他群体组织的推广宣传有关。正面、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的...

国家形象是指外部公众对本国社会、文化等因素的总体认知与评价。国家形象既受一国的综合国力、历史遗产、文化资源和外交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也与该国政府及其他群体组织的推广宣传有关。正面、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的重要资产,也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学是指海外学者以中国为对象的研究活动。汉学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现在,将汉学和汉学家资源动员起来,将有助于我国的国家形象建设。

汉学家可成为公共外交资源

传统上,国家形象的建设与维护是由政府及其下属机构来完成的。但随着传播和交通手段的进步,国际交往成本迅速下降,国际交往的形式和渠道也发生了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甚至个人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部分承担起原来只有政府才承担的角色,国际关系中的这种新外交形式就是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主要是通过文化交流和艺术展览等形式,向外国公众展示本国的制度、政策、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等。公共外交以提高本国国家形象和影响力为目的,侧重建立互信、互利合作的伙伴关系,公共外交注重双向沟通和互动,即更加注重倾听和对话,而不是单方面诉说。

成熟的公共外交注重“润物细无声”,官方痕迹越少效果越好。其特点是通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及公众群体开展对外交流。

就中国的国家形象和软实力建设而言,除继续利用非政府组织、有关企业和个人来向外国公众介绍国情、说明中国的政策,了解海外的相关事项以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另一种资源,这就是分布在世界各国的汉学家。汉学家是海外对中国最为熟悉、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学者群体。这一群体存在已久且数量庞大,而随着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汉学也将得到巨大的发展。汉学家在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和传播方面可以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移动互联技术将促进汉学发展

汉学包含中国以外的学者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研究。早在元、明之时,欧洲来华的传教士和商人就撰写了许多有关中国的报告,向欧洲介绍中国的思想和文化。1814年,法兰西学院开设汉学讲座,此举被视为汉学作为一个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19世纪以来,随着国门打开,中外交流迅速发展,汉学研究也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涌现出许多世界知名的汉学家。早期的汉学,一是以中国为基地,汉学家纷纷来华调研、进修;二是立足本土,汉学家们在本国利用来自中国的文献开展研究,并与中国本土学者保持密切联系。在此背景之下,汉学发展迅速,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汉学发展被迫中断。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汉学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中外交流正常化之后,不但汉学家可以来华调研、进修,也有更多的中国学者获准到国外交流、学习。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和国际地位的迅速上升,进一步提高了各国对中国的兴趣,海外汉学得到空前的发展。如今汉学家已经是一个遍及世界各地、数量非常庞大的专业群体了。

汉学家多对中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许多人还被誉为“中国通”,是外国政府和公众了解中国的重要信息源。绝大多数汉学家都是高等院校的教师或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也有部分汉学家在政府机构、媒体、基金会或专业学术组织任职,是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精英。进而言之,在外国政府和民众认识中国这个问题上,从中国的国家形象方面讲,汉学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以数字化、即时化和互动化为特征的网络、移动通信技术以及随之出现的新媒体、新平台等,已经并且还将继续对人类社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汉学也将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这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越来越多的中文典籍(包括音像资料)的数字化及专业、专题数据库的出现,使汉学研究资料的获取、存储、检索和分享变得极为便捷,成本越来越低。海外学者开展汉学研究的条件是此前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第二,不仅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使汉学家能够足不出户就与中国及其他海外同行进行即时互动,而且新媒体、自媒体及多种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也使他们非常容易形成基于共同兴趣和专业的自发性网络社群。借助于这些新兴便利条件,学者的汉学研究和整个汉学界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三,在网络及移动通信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中文学习更为便捷和有效,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会加入到汉学研究的队伍中来。因此可以预见,随着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汉学也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利用汉学资源塑造国家形象

随着汉学的发展及其影响力的提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汉学家助力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可能性也进一步提高。汉学家们受过系统的教育,且大多数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媒体界及政府机构任职,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很容易获得其本国同胞的信任。对外国政府和公众而言,汉学家是“自己人”,他们关于中国的判断和看法,比较容易被其本国同胞接受。公共外交实践证明,较之自我表达或宣传,通过对方国家的公民或组织向该国政府和公众介绍我方,更为真实自然,因而也更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可。可以说,在我国的公共外交中,汉学家是比较理想的资源,其重要性不在非政府组织之下。在网络和移动互联时代,这一资源的意义尤其不可忽视。

利用新技术服务本国外交需要,是西方发达国家一贯的做法。移动互联网为各国推进公共外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机会,中国也不例外。而若能对汉学家资源善加利用,可以说中国的公共外交将呈“如虎添翼”之势。因此,笔者建议组织相关专家,深入系统研究网络、数码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在公共外交和汉学等领域开展广泛调研,探索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媒介和平台,调动汉学家资源,进而对新环境下我国的国家形象建设做出中长期战略规划。

与此同时,还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重视汉学家资源,并不意味着取消公共外交的其他内容。汉学家资源有其自身优势,但并不能取代公共外交的其他部分。在开发利用网络,调动汉学家资源的同时,还应继续推进已有的项目并设立新的项目,如设立面向汉学家的研究资助项目,或在海外建立中国研究中心等。二是传统外交和公共外交相结合。打铁还要自身硬,国家形象建设最终要落实到中国自身的综合国力建设上来。公共外交不能取代传统外交,只能是后者的有益补充,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