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的第一公里

今日爆点
佚名
从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IT)得以长足的进步,而90年代中期开始的互联网大发展,使得网络技术从局域网技术迅速发展成为连接全世界管道。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

从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IT)得以长足的进步,而90年代中期开始的互联网大发展,使得网络技术从局域网技术迅速发展成为连接全世界管道。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多的是理念的改变。“开放、共享、协作”又进一步让技术得以更快的发展,云计算才在近10年开始爆发。

云计算本身并不是一种技术,是一种资源按需供给的服务方式。为了支撑起这样方式,就需要在互联网开放、共享和协作的理念下,进一步整合和发展各种技术。

所以,我定义的云计算的第一公里=IT技术(Internet Technology)+IT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P技术+人才。

云计算的技术门槛其实很高,并不是很多人能理解,以为买个服务器、虚拟化软件,搞个机房,接上网络就可以提供服务了。如果真是这样,云世界就趋同了。就像共享单车一样,表面上看起了除了颜色以外,都差不多,但支撑运营的系统各不相同。共享单车最终竞争的是差异化技术下的差异化服务。

云世界里面也差异很大,竞争也异常激烈。竞争是围绕怎么样满足用户的需求展开:又要实现得好,又要实现得快,还要成本低。云世界既然就是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的所有生存法则也适用。“快鱼吃慢鱼、大鱼吃小鱼”和“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少吃草”的规则也一样适用云世界。

从云计算的第一公里上,有利用开源技术发展自己技术体系和有人才优势的是快鱼,还有靠”买买买“的是傲慢的慢鱼。

快鱼几乎集中了国内最优秀的专业研发人员,对云计算需要的硬件、软件进行深度的定制开发。各类研发人员的数量是以“千”计。虽然这些厂家基本都不直接生产硬件,但是从软件需求驱动下,对硬件(协议)作了深度定制,就像调校一辆赛车,磨合了各种零件的性能,去掉了臃肿的部分。既保证了性能,又降低了成本。快鱼的重点当然还是软件,不管是计算、网络、存储还是在数据库等领域,都在开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和优化。这是一种掌握底层代码的开发模式,可以快速的根据需求随时可以进行应变。还利用原来在互联网上积累的应用打造出来各有特色的云计算应用生态链,在IaaS基础上封装出更高级、特有的、应用广泛的PaaS能力甚至SaaS能力。这些能力带来更大的用户黏性。应用生态链又促进了快鱼的云计算产业链,进一步吸引人才,降低成本,在竞争中有绝对的优势。

慢鱼就不同了,真正理解云计算的技术人员数量以“十”计。主要靠买,买了硬件买软件,还需要买解决方案,更甚至还买了运营维护。虽然买了都是高档的进口零件,但是最后组装出来的赛车很难进行有效协调,自己又不会调校,跑起来可能就是一辆“老爷车”,无法自己掌控,更不可能灵活自适应变化。

所以这种“买买买”的模式,一定不适合提供大规模的公有云服务。企业内部建设需求单一并且规模不大的私有云采用“买买买”的模式倒是可行的,因为此时云计算第一公里研发的成本是远大于购买成本的。对于慢鱼来说,缺乏关键技术、缺乏真正的发展目标,又没有能够拿来就能用的成熟产业链和统一标准,5年前慢鱼们在混沌中,其实现在还是。慢鱼的世界里的应用生态链和互联网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情!

还有很多人奇怪OpenStack黄金会员中怎么有这么多慢鱼?因为慢鱼需要招牌,而快鱼早不需要了。虽然慢鱼披上了“黄金甲”但是还在“买买买”。

谁是快鱼谁是慢鱼,很好区分。

去年好像又来了一条怪鱼。这条鱼在第一公里占据特别大的优势,几乎可以独立提供云计算产业链上的所有硬件和软件,唯一缺少的是互联网应用的积累,还没有应用生态链。所以怪鱼现在最容易抢的就是私有云,原本慢鱼们还能吃上一口的地盘。

比国内慢鱼们游得还快些的美国慢鱼AT&T和Verizon,在今年早些时候先后宣布退出云世界,甚至连政企私有云市场也放弃了,可能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在云的第一公里没能力,在最后一公里里也没有。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