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益,1元钱购画到底是营销还是公益?

信息化观察网
佚名
1元钱购画一时间刷爆朋友圈, “小朋友画廊”H5是腾讯99公益日的预热活动,是由腾讯公益和“WABC无障碍艺途”联合出品的线上线下互动公益项目,不存在所谓的“投资商”。互联网插上公...

1元钱购画一时间刷爆朋友圈, “小朋友画廊”H5是腾讯99公益日的预热活动,是由腾讯公益和“WABC无障碍艺途”联合出品的线上线下互动公益项目,不存在所谓的“投资商”。互联网插上公益的翅膀,到底是营销还是公益?

突然一下子,朋友圈里面冒出来很多充满创意、色彩独特、构图大胆的画,而在这些画的下面,都配了一行小字---“XX已经通过腾讯公益平台,购下此画,帮助小朋友乐享艺术之旅”。

刷屏的“小朋友”画廊火了!这其实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公益活动,活动真正主角是一群并不“小”的朋友,他们患有脑瘫、自闭等疾病,活动选择了36幅“特殊作者”的作品,利用合乎公募资质的第三方平台进行合法的资金募集,善款用于这些特殊人群的治疗、改善生活等具体工作中去,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通过朋友圈的快速传播,迅速成为互联网的热点事件,也迅速完成了募集1500万善款的目标。

用互联网的思维和工具,为公益活动插上翅膀,这无疑是当下这个时代“互联网+”浪潮中我们希望看到的一种变革和创新。的确,传统的公益活动的影响力、受众面和效率都有待提高,同时在公开公平公正性方面也遭受了比较大的质疑。而互联网+公益,则提供了一种组织和参与公益活动的新方式,更为建立良好的公益制度,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首先,“互联网+公益”让公益活动的影响力大幅度提升。我们应该都还记得几年前风靡网络的“冰桶挑战”,这个活动从策划方式上就极具互联网的话题性和可视感,而利用社交媒体的工具和大量各界名人的参与,迅速让这个活动在世界各地得到积极响应。一下子让很多人从不知道到听说了“渐冻症”这个疾病,也开始关注和积极帮助这个特殊群体,可以说非常好地起到了唤醒和普及的作用。

而这次“卖画”活动也类似,在加入朋友圈分享后,在没有媒体报道和广告的情况下,就已经不断刷屏,迅速扩大了宣传面和受众人数。还有之前曾经引发众多争议讨论的个体疾病的募捐活动,也是因为在社交媒体上的不断转发、刷屏从而引起大众的关注。如果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社交工具,其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将远远超越传统的公益活动,这其实本身就是很多爱心人士希望看到的公益结果之一---唤醒和普及。

其次,“互联网+公益”让公益活动的效率大大提高。传统的公益活动往往受制于现场的环境和地理位置,真正参与的人数和募集善款的数量可能都会受到限制,而且因为需要从场地准备、现场布置、人流招揽等多个方面进行大量工作,所以效率是不高的。可以想象,如果这次活动采用实体画展或者现场拍卖的方式举行,要募集到1500万善款,需要的时间周期和参与的人数肯定都远不如线上一天的效果。这种类似“众筹”的方式,迅速提高了公益活动的效率,可谓事半功倍。

再则,“互联网+公益”让公益活动的方式大大创新。以前我们所理解的公益可能更多的是真的困难、疾病等特别需要帮助的人进行的,而活动的方式也更多是比较直接的经济援助,唤醒关注的手段也很多依赖“苦难和泪水”---“比惨”。但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公益活动的形式得到了比较多的创新,比如这次就是通过“一元买画”,通过美丽的图画而不是惨烈的故事来唤醒人们对于美好的向往和内心的温暖。再比如之前进行的“捐献步数”,既让参与者通过走路获取健康,又能因此而帮助到别人,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互联网+公益”让公益活动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以前我们传统的公益募捐,把钱塞进红红的募捐箱后,可能再也不知道这笔善款的去向和实际的用途。这也造成了人们对于一些传统的募捐机构的信心丧失。但通过互联网平台,人们可以清楚地管理自己的募捐行为,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这些善款的使用情况,也可以相对透明公开地知道项目运作的机制。比如“免费午餐”这个项目,就经常在互联网上把参与资助的学校每天每顿饭的成本开销明细晒出来,让善款的使用在阳光下接受检阅。

但“互联网+”也不是万能的,毕竟它只是一种工具,无法完全解决人性的多样和管理的复杂。的确在互联网的慈善平台上,我们也看到过很多“欺骗”的故事,用并不真实或者并不完整的故事,利用人们的爱心,骗取钱财,甚至造成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而这些问题的症结就是如果管控好公益项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既要肯定互联网工具带来的巨大好处,也要规范网络上的募捐和求助等公益行为。

目前民政部门已经明确“募集”所需要的条件---必须依托有资质的募集机构和平台,而由他们来把关项目或者事件的真实性。这无疑是一种规范,但这类机构本身又如何树立公信力和口碑?又如何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恐怕就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考虑和完善的问题。毕竟,目前仅仅依靠类似“腾讯公益”这样还算有公信力的互联网公司对项目进行背书是不够的,没有制度的保护和监督,谁又能保证腾讯不会变坏呢?

瑕不掩瑜,这次活动同样遇到了一些网友的质疑和抨击,从作品的原创性到平台的功利性甚至把火点到了腾讯头上,认为企业在借题炒作,消费这些残障人士和大家的爱心。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技术”层面来完善这些不断推陈出新的“互联网+公益”的模式,不要轻易去诋毁和否定,少些指指点点的否定和匪夷所思的猜疑,才能让这株爱的鲜花,成长得更加灿烂茁壮。

THEEND